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聋人教育 > 聋儿教育 > 正文

听障儿童日常亲子交流的建议

2015-04-10 08:51来源: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在生活中,陪伴孩子时间最多、最久的是家长,能给予孩子最自然的言语交流情境的是家庭。因此,在听障儿童言语和语言康复过程中,家长和家庭的角色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而家长在日常交流这一重要的言语发展活动中是否正确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对孩子的康复效果至关重要。在生活中笔者曾经观察到以下情形:

1、一个听障儿童家长带着孩子遇到熟人时,让孩子主动打招呼,家长教孩子说:“阿姨,早上好”。孩子不清楚地模仿后,家长马上纠正:“不是‘a o上’,是‘早上’”。当孩子重复仍然不正确时,妈妈会一遍一遍地纠正孩子的发音;

2、家长让孩子叫“ 阿姨”,而孩子只说了“姨”,家长就根据孩子的表达水平调整了自己的语言输出“对,叫‘姨’”;

3、家长让孩子叫“阿姨”,而孩子只说了“姨”,家长就把词语拆开对孩子说“阿”(孩子重复),“姨”(孩子再重复)。

以上3 种处理方式都是不正确的。如果我们观察健听儿童家长和孩子的交往,就会看到妈妈抱着不到1岁的孩子,很自然地在孩子耳旁说:“爸爸回来了,我们问问爸爸‘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呀?’看看爸爸给宝宝买什么了?漂亮不漂亮?我们谢谢爸爸”。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专注地听妈妈的话,同时看着眼前的事物,偶尔会跟着妈妈模仿几个音。家长并不会在意孩子能够模仿多少,发音有多少错误,而只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不断进行语言输入。

孩子在这个阶段,并不需要让他表达出完整正确的语言,但也不应因为孩子的语言水平而降低自己的语言表达难度。听障儿童家长往往非常关注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言语清晰度,但不懂得良好的语言表达必须基于充分的听觉和言语交流的积累,如果忽略对孩子早期交流意识的培养和完整语言的输入,易形成鹦鹉学舌、不会交流及语言表达不完整等问题。

为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交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鼓励孩子自己说,不要代替他表达

在孩子表达意愿或讲述时,由于语言掌握不流畅,可能会缓慢或停顿,甚至以动作代替语言。这时,请不要急于满足他的要求或代替他把语言补充完整,要鼓励、引导孩子尝试用口语表达出来。

2、不要总让孩子在别人面前表演或背诵

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它是用来满足人们与他人交流和思考问题的。因此,不要总是让孩子背诵儿歌、故事或数数“1,2,3,4……”,也不要在遇见熟人时,总是让孩子进行以上内容的表演。要让孩子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发现语言的意义,从而主动使用语言。

3、强调语言的完整性

无论你的孩子现在语言水平如何,都应对他呈现完整的语言,而不能只是单词。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或者语言水平低,所以在对孩子讲话时,总是尽可能简化自己的语言,甚至只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例如,妈妈让孩子把杯子拿过来,她将手指向杯子,对孩子说“杯子”。当孩子没有马上反应时,家长就一遍一遍地重复“杯子、杯子…”,其实,这时候如果对孩子说“把杯子拿给妈妈”、“请把杯子拿过来”等更好。

3岁前是人类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只接收到单词的语言信息,以后他会在完整语言的组织和表达上出现困难,表现出较多的语法问题。另外,总是让孩子听单词或短语,不利于其听觉语言记忆的发展,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后,在听课和交流时会遇到麻烦。同时,也不利于让孩子感受语言的节奏、韵律、语气等信息。

4、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多对孩子提问

很多孩子都会有“鹦鹉学舌”的阶段。有的孩子很快就度过了这个时期,掌握了语言交流能力。而有的孩子则3、4岁仍然处于这个水平,不会回答问题和交流。这与家长的训练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是否能说话,单纯强调孩子重复听到的话,只要孩子能说出就满足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现在还小,问他也不会回答,应该等他语言水平提高后,再向他提问。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应该给他提供正常的语言交流状态,让其关注其他人是如何应答交流的。

例如,在生活中,家庭成员要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进行简单的问答交流,让他逐步体会交流的角色和意义。当他开始使用语言交流而不只是模仿时,语言就要出现一个较大的飞跃。

5、减少测试性问题,增加引导孩子思考和交流的问题

很多家长喜欢问“这是什么?这是什么颜色?这是什么形状?”这类问题。仔细思考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封闭式,答案是直接且唯一的。这些问题只能了解孩子的知识掌握情况,但不利于交流和思维能力的促进。家长可以多使用如“今天你想去哪里玩儿?他为什么哭了?这个玩具放得太高了,拿不到,怎么办?”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依靠视觉可以直接发现答案的,而是给予孩子思考和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听障儿童语言、交流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6、不要在交流中过多纠正孩子的语言而破坏交流情境

在日常交流中,不要为纠正发音或语言上的错误而经常打断孩子的话,这样做会打击孩子交往的积极性,使得他不喜欢或惧怕口语交流。当孩子语言表述出现错误时,家长可以重复示范给他听。正音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听力、发音水平制订目标,如果过早对某些难度较大的语音进行矫治,很有可能事倍功半。

7、对孩子呈现丰富的语言

当孩子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时,家长要注意让自己的语言越来越丰富。例如,孩子理解了“漂亮”,家长就要多使用“美丽、好看、五颜六色”等词语。有的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为了让孩子能够很好地理解他的话,总是习惯使用孩子已掌握的词语,而回避他不熟悉的内容。这样做不利于孩子语言的扩展。

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要使用固定的模式。有些家长在希望孩子给出否定回答时,习惯采用“这样做好吗?”的提问方式,而希望得到肯定答复时,就换成“这样做好不好?”的提问方式。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孩子根本不去思考前面的问题内容,而只听后面的问话。

8、教给孩子最有交流价值的词汇

在孩子学习语言的初期,应重点教给孩子生活中需要经常使用的语言。如抱抱、饿了、还要、不要⋯⋯ 这些词语可以表达其需要,有利于其与人交往,孩子会很快发现语言的用途。

除了以上建议,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一定还要经常性地赞赏和鼓励,哪怕只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喜悦,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让孩子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而不是烦恼,这也是小龄孩子康复训练中最重要的成功诀窍。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