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在颞骨岩部内,因其形似蜗牛而得名(见图)。

它位于前庭的前内方,为一中空的螺旋形骨管,共盘旋几转,分别称为底周、中周和顶周。耳蜗有一中心轴,叫蜗轴。从轴的壁上平伸出螺旋形骨板,称为骨螺旋板,它由耳蜗底盘旋上升,直达耳蜗顶部。从骨螺旋板的外缘到耳蜗的外壁,有薄膜联结,这就是基底膜,它也随着骨螺旋板盘旋上升,直达耳蜗顶部。从骨螺旋板向外壁还伸出一张薄膜,叫前庭膜。这样,
耳蜗便被分隔成3个隔部,也就是3个螺旋形的管道:前庭阶、鼓阶和蜗管。蜗管也叫中阶,是一个封闭的管道,蜗管中含有内淋巴液,凭借一个连合管与前庭中球囊相通。
耳蜗基底膜像盘旋上升的山路一样,从蜗轴底部可以拾级而上,直达蜗顶,总长平均32毫米。基底膜靠近底周,也就是靠蜗轴底部最窄;越靠蜗顶越宽.基底膜在底周处结构较紧密,在蜗顶处较疏松。基底膜的这些结构特点,使它的不同部位可以感知相应的频率。

在基底膜的上面排列着和听觉功能密切相关的细胞组合体,叫做螺旋器,也叫柯蒂器。它是1851年由名叫Corti的意大利人首先观察到的。柯蒂器由内毛细胞、外毛细胞、内柱细胞、外柱细胞和盖膜组成。在外柱细胞的头部与其它细胞一起形成一张很薄的膜,呈网状透明状态,叫网状膜。这个膜覆盖着全部的外毛细胞。一毛细胞的顶部自网眼中穿出。在蜗管下壁接近骨螺旋板的边缘,一部分纤维向外延伸,与一些胶状物质共同构成一膜状结构,叫盖膜,外形很像舌头;有弹性,漂浮在内淋巴液内,覆盖在网状膜上面,因此,其基底面与毛细胞的毛相接触。当声波在基底膜上传播时,引起基底膜向上或向下移位,盖膜与网状膜之间产生剪切力,使毛细胞纤毛弯曲变形,毛细胞兴奋,遂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电能,毛细胞又和附着在毛细胞底部的蜗神经末梢相接触,通过化学递质的释放,蜗神经产生冲动,最终由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从而产生听觉。
- 上一篇: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因
- 下一篇:内耳毛细胞能伸缩改变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