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学保健 > 新生儿听力 > 正文

新生儿听力筛查,不使聋儿成哑巴

2012-11-15 10:34来源: 互联网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新生儿听力筛查,不使聋儿成哑巴
    语言,它是我们祖先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后天获得的功能。新生儿是没有语言功能的,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听力感知声音,然后,再通过模仿,逐渐形成字、句和语言。婴儿约在出生后5--6个月就进入了牙牙学语阶段,1岁左右,对自己的名字和其他感兴趣的言语声音可做出反应,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学习简单的言语,如“妈妈”、“爸爸等,1-2岁以后,幼儿的听觉能力已基本接近成人水平,言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语言,是与周围人群进行交流,从而使自己得以融入社会的重要工具。婴幼儿时期,尤其是3周岁前是学习语言的关键阶段。倘若新生儿存在听力障碍,难以模仿和学习语言,必然会导致语言障碍,成为“十聋九哑”的聋哑儿,这不仅影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人际交流,而且,还可能导致智力发育迟缓及心理、行为交往的缺陷,使他们成为残疾人。
    资料提示,我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约2000多万,7岁以下的聋儿约有80多万,每年出生的听力障碍新生儿的发生率约为千分之一到三。南京地区的资料显示,7岁以下的聋儿约有5000多人,每年仍有200左右新生聋儿出生。怎样才能使这些先天耳聋患儿做到虽聋不哑,早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大多数新生儿畸形可于出生后被及时发现,而先天性听力障碍儿却难以发现,大多数先天性听力障碍儿长到2-3岁,甚至更迟方被父母发现。此时就治,已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医学研究显示,出生6个月内被确诊,并得到治疗的患儿,与1岁、2岁及3岁以后才接受治疗的患儿比较,结果大不一样。6个月以内接受治疗的患儿,其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好于其他3组患儿,而且,许多患儿的语言发育可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智商也高于其他3组患儿。患儿会不会成为聋哑儿,关键在于出生后6个月内能否发现、诊断,并及时开始正确选配助听器及同步进行康复训练,以争取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残余听力,从而培养患儿的语育发育以及其他认知能力。
    新生儿听力筛查就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措施。这一项医学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被欧美国家率先采用。1999年,中国残联、卫生部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确定爱耳日的通知》,首次将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检查项目。2002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会议上,专家们再次呼吁,尽快在全国推广普及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使听力障碍儿能得到早期诊断与治疗,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新生儿听力筛查采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技术(TEOAE),它是在外界短声刺激后,由耳蜗产生,听骨链和鼓膜传导释放至外耳道的音领能量。这种耳声发射测试的对象是产后2-5天的新生儿,在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下,操作人员将探头密闭地放入受测试新生儿的外耳道内,约3一5分钟即可完成测试工作。这种测试方法具有灵敏、简便、快速、客观、准确,且没有创伤等优点。TEOAE作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方法,并非诊断其听力损伤,而是检出有可能出现听力障碍的新生儿,然后须做进一步诊断,这进一步诊断的方法称为听觉脑干反应测试(ABR)。倘若TEOAE测试正常则说明新生儿的耳蜗及其外周听力正常。测试未能通过者应于产后1-3个月,进行ABR测试。ABR是一种电反应测听方法,可反映听觉径路耳蜗至中脑、下丘脑是否正常,是一种无创伤、客观的听力检测方法。
    对于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应于出生后6个月采取配戴助听器及语言训练等早期干预措施,对完全听力丧失的婴儿应选择人工耳蜗移植手术,以避免使先天性听力障碍儿成为又聋又哑的残疾儿童。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