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聋的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是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些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以及噪声暴露、耳毒性药物等环境因素,均可能与老年性聋的发生进展紧密相关。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遗传因素在老年性聋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照,比例约为40%-50%。遗传因素的存在使得易感者对环境因素具有敏感性,接触同样的环境因素易感者发生老年性聋的年龄可提前,听力下降程度也更重。可见,不同的遗传背景是老年性聋听力下降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近期的研究发现粘蛋白CDH23基因、钾离子通道蛋白KCNQ4基因、缝隙联接蛋白GJB2基因等可能是老年性聋遗传易感性基因。
老年性聋是一种复杂性疾病,然而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防范及治疗。
经过自我评估及防范意识改善生活习惯,延缓听力下降的发生、进展,主要包括:
①注意饮食,尽量幸免高糖、高脂食品,戒烟酒,防治心血管疾病;
②幸免接触环境噪声;
③幸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④维持心情舒爽,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改善内耳血液循环等。
借助先进的听力康复技术及治疗策略对老年性聋干预,主要包括:助听器、人工耳蜗、骨锚式助听器和振动声桥。
此外,科学家们正在进行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的研究,尝试从基因这一根本层次对老年性聋进行补偿或修复,以期在未来实现基因治疗这一宏伟目标,使千千万万身患老年性聋的患者也能够像其他日常疾病一样得到有效的治疗或病情操纵。当然,有关老年性聋基因治疗的研究还涉及到基因转入载体的目的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多项考虑,其终极成功实施也有赖于多学科、多层面科研与临床工作者的共同竭力。
- 上一篇:航空性中耳炎症状治疗
- 下一篇:儿童耳朵痛该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