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助听器诞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助听器专业验配大约从20世纪的40年代开始,今天我们熟悉的二分之一增益法、哈弗大学助听器报告和利用患者的最大舒适级(MCL)来计算增益和相应的频响特征等方法,均出自于这个时期。听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二次大战后的发展同时,助听器的硬件技术和验配基本也同步发展。
熟悉助听器发展历程的人们一定知道,在数字助听器启用之前,模拟助听器的发展一般按每10至20年为一周期推进。在此期间,助听器的设计和功能的发展、选配和验证方式等均有重要的改进和突破。从生产技术上看,上个世纪50到60年代之间,学界对中耳声学特征的突破性研究,开发出声阻抗测试仪器,并在临床得到迅速的推广运用。这个时期的最大贡献在于,帮助我们认识到,从自由声场转化为从外耳到耳鼓膜之间部位的耳内声压,可由代表真耳平均声阻抗值的仿真耳藕合腔等技术来表达,最后被美国国家标准局定为助听器测试的标准藕合腔(S.3.25),尤其是KEMAR仿真人声学模型的使用,大大改善了助听器的验配质量。
进入60和70年代后,听力学研究重点转入对耳蜗机制及心理声学的研究,学界对耳蜗最初的线性理解上升到非线性的认识;尤其是随著对耳蜗外纤毛细胞的非线性能动的深入了解,耳蜗的压缩特点成为开发出自动增益功能(AGC)的助听器理论基础,为助听器的验配开辟一条崭新的方向。
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得益于电子真空管、锌空气电池、半导体、模拟和集成电路等技术的高度发展,助听器的机芯变得越来越小,导致助听器从笨拙的耳背机发展到定制助听器,在美国从1984年起,耳内式助听器一跃成为市场主流产品。期间,助听器验配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探头麦克风的使用和真耳测试技术的推广,从而对2cc藕合腔的依赖开始减少,并加速对助听器的麦克风、放大器和扬声器等重要器件的改善和提高。
从1995年起至今,专家认为,数字助听器已经彻底替代了模拟助听器,正如文本开始提到的,数字助听器的硬件和制作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患者对助听器的满意度超过85%以上。非线性验配成为主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DSLi/o和NAL-NL的验配方法,覆盖面超过90%。值得一提的是,在21世纪的前十年,基于各个助听器生产厂家的验配公式随著各自对芯片的控制和验配软件的专有使用,由于和产品配套,逐渐成为听力学家、验配师和听力康复师青睐的验配工具。
不过,在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中国听力学网注意到助听器验配方法突破现有的“学院式”框架,沿多样化和多维度方向演变,有的是利用硬件技术来改善助听器验配,比如在控制声反馈基础上,更准确和有效地为患者调试助听器,保证助听器的舒适度和清晰度;有的是用统计学工具,从言语声学角度,利用百分比的方法来分析实际言语信号的各种动态特征,包括频率、压缩和强度等,最后根据患者的需求,对言语声的某一频率进行放大,保证患者能充分听到这个频率的声音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放大言语声;有的建议让听障患者成为验配主体,根据自身对声音响度感受来自我调试数字助听器的各种参数设置。
显然,纵观助听器验配技术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听觉系统的研究进步和助听器硬件技术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 陈阳
- 上一篇:儿童助听器选配要点
- 下一篇:多语助听器验配:听力康复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