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增益传统的测量方法是以耦合腔作为标准装置,求得被助听器放大了的声压级通过耦合腔的测量值与所在声场中助听器不在时的声压级之差值。
1953年A yers就提出用插入增益的概念表示助听器使用者声音通路上的实际放大能力,但由于当时在耳道内测量声压在技术上还有困难,因此未能列入标准化,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微型探头的出现,迅速恢复了这一概念的实际意义,“插入增益”成为助听器评价与选配的有用参数。
插入增益的定义,是放助听器后的耳道指定点声压P2与放助听器前的耳道该点声压P1之比,如图14一2所示。

插入增益是可以直接客观测得的,而且由于与具体的助听器及使用者的耳道有关,因此它与IEC增益(即助听器在耦合腔中的声压与未受干扰的自由场声压之比相比,更具有实际意义。1971年丹麦diafsgaard概括了以上两者的区别:
1、助听器总是佩戴在身上使用,声波的千扰作用必将影响助听器的增益特性与频响特性。
2、耳模实际尺寸与IEC耦合腔不完全一致。
3、耳模实际使用时不完全密封,声漏在低频时将显著影响低频特性.
4、耳模与鼓膜间形成的声阻抗与简单的耦合腔是不同的。
5、耳模插进耳道将改变耳道的共振特性。
正因为有以上区别,使得在实际选配助听器时,不能完全依据以IEC耦合腔为基础所提供的数据。
- 上一篇:老年人进行助听器验配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 下一篇:配助听器为什么一定要测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