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助听器选配人员来说,了解患者的态度常常比看懂听力图更重要。验配师必须要明确患者是否理性地认识到承认自己的听力不正常,是否完全了解听力障碍的存在。当患者抱怨“他们老是嘟囔着讲话”时,常常表明患者尚不知道自己存在听力损失,或者知道而不愿意承认。
1) 自我形象与个性。当人们看到一个佩戴助听器的人,可能把他(她)看成是残疾人,或者看上去年老。此时要看患者本人如何对待这些问题。比较乐观的人常常更能得到助听器的帮助;认为可以掌握命运者比听天由命者能更好地使用助听器;而外向型者也比内向的人容易从使用中受益。
2) 期望值。患者的期望值基于其他使用者的介绍、耳科医生的推荐,所观察到的他人使用情况,各种宣传介绍等。但必须让患者理解,即使佩戴了助听器后,与无听力障碍时的听力比较仍有较大的差异,要帮助患者建立使用助听器的信心和耐心。助听效果的显现需要有一个过程,实际上助听器验配后需要进行阶段性评估、调试,才能发挥助听器应有的效能。
3) 担心和疑惑。患者可能担心不能操作如此小巧的机器,或者戴上助听器就意味着承认自己已经老了。
4) 年龄。高龄常常影响对助听器的操作使用,如手脚不灵活而难以调节音量开关和取放电池、将耳膜放入外耳道等。年龄越大越难学习使用助听器,同事在嘈杂的环境中会感到难以应付。而对聋儿来说,需要耳鼻喉科医师、听力学家、康复工作者和家长密切的配合。首先应该是明确的诊断以及选配后的康复训练,并需要经常随访调整助听器的选配方案。
5) 外观。无论多大年龄,患者总希望助听器看不见才好,尤其是青年人在面临学习、就业和恋爱婚姻问题时。这也是助听器逐渐微型化的主要动因。
- 上一篇:浅谈NAL-NL1公式
- 下一篇:教您解决戴助听器的“闷”和“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