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本来应该和普通孩子一样倾听世间的声音,但无论欢声笑语还是悲鸣哭泣,在他们的世界里都是一片静默无语。他们是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他们只能依靠高价植入的助听器和康复师的训练来感知声音。
听障孩子的父母为了让他们的孩子能恢复得好一点,花费二三十万做耳蜗手术,佩戴助听器,并将他们送到听障儿康复中心,集中住宿、训练、学习。在这里虽然少了与父母直接的接触,但他们并不缺少爱。因为每周都会有一批热心人走入他们的无声世界,带给他们有声的爱。
今年的“七一”是个周日,又到了北京公益联盟组织志愿者到海淀区残联聋儿康复中心参加志愿活动的日子了。6月20日,北京公益联盟在其官方网站的新闻中心首页上挂出了“海淀区残联聋儿康复中心活动报名啦!”的志愿者招募公告。公告中说明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为北京公益联盟;活动地点为北京市海淀区残联聋儿康复中心;活动内容为“同听障儿童一起游戏玩耍,多给孩子们一个拥抱,多鼓励孩子说话”。玩耍过程中教会孩子们10种水果的读音;活动时间两个小时。截止到6月30日晚八点报名结束,通过网站公告、QQ群和手机短信通知,一共有17名新老志愿者报名参加周日的活动。
7月1日下午1点40,连续几日的阴雨过去后,烈日当空,组织方规定的集合时间到了,志愿者们三三两两或单枪匹马赶来了海淀区残联,他们憧憬着今天能陪这群特殊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下午。
下午2点10分集合完毕,志愿者们在领队的带领下首先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包括对志愿者和听障孩子进行分组,基本保证一对一;培训听障孩子进行简单交流的方式(将听障儿童的手放到志愿者自己的喉咙上,让其感知声带振动,同时让孩子看着志愿者的嘴型,从而模仿发声);还有一些同听障儿交流时注意的问题以及志愿活动的组织纪律等。
十分钟过后,他们与孩子们见面了。来过多次的老志愿者马上锁定自己的孩子,径直走过去抱起来他们的宝贝。新志愿者还有点害羞,不知道怎么和分到自己的孩子沟通,但见笑得那么灿烂的孩子还有他们耳旁的助听器,还是鼓足勇气和这些孩子们玩起来。志愿者们用一次次呼唤、一个个拥抱、一张张笑脸、一个个俯下的身姿、还有热心、耐心表达着自己对这些孩子们的爱。
志愿活动安排除了陪小孩儿们玩,还要给小孩儿们洗澡。摘下助听器,脱下统一的黄色衣服,每个小孩儿都与正常的孩子别无两样,只是他们的世界少了声音做伴。小孩儿们淘气的尖叫声、小脚丫咚咚的跑步声、哗哗的冲水声、志愿者的呼唤声,普通人声声入耳,而对于那些摘了助听器的小孩子们,他们只能在静默的世界里通过视觉感受这份欢乐。
他们有的光着身子来回跑,嘴里咯咯地笑着,任陪他们的志愿者在后面弯着腰追;有的裹着浴巾依偎在志愿者的怀抱里,感受着温暖;有的端坐在凳子上,由志愿者给他们吹干头发……
下午3点半左右,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洗完了澡。穿上统一的黄色衣服,戴上助听器,他们再次进入有声的玩耍时间。志愿者们领着自己三四岁的孩子分别到康复中心的三个活动室里玩。
做医药行业的李女士是最近一个月加入活动的志愿者,今天的活动她一直坐在那里给每一个洗完澡的小女孩用吹风机吹干头发,细致轻柔的动作、温情的目光让周边的志愿者都驻足凝神。“这些孩子的家人都比较远,你跟她在一起你就会体会到你对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的到来,她会觉得非常高兴。”李女士边给孩子吹头发边对记者说。
今天活动的领队柳慧林是联盟中的一个组织者,他除了安排下午的活动外就是陪他的小静楠(音)玩。“王静楠来的时候不愿意说话,一点都不开朗,现在好多了。”今天小静楠的听力不是很好,柳慧林用大力在她的耳背拍掌,做比较大的动作才能让小静楠感觉到自己在叫她。随后柳慧林把小静楠的手放到自己的喉咙部位,大声对她说“哥哥、哥哥”,希望小静楠跟着说,但小静楠只是呆呆看着满脑门子汗的柳慧林,丝毫没什么反应。突然,小静楠一下转过头对着记者呵呵地傻乐,似乎在拿大哥哥开涮。
林颖参与聋儿康复服务项目已经两年了,她感触很深。“能够帮助别人,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刚来的时候孩子们连看都不看我,谁也不认识我,谁也不搭理我。半年以后吧,这些孩子都记得我了,真的记得我了,会跟我笑,听我的话。这些孩子都很懂事,虽然远离了家庭的呵护,但在大集体里生活,少了普通独生子女的娇气。而且很多孩子的家庭都很困难,做完二三十万的耳蜗手术,基本上就是倾家荡产了。”
林颖还提到一位长期参与活动的大叔在一次离别的时候掉眼泪了,因为他照顾的患儿可以到正常的学校上学了。联盟里的同事开导他:“一个听力有障碍的孩子在你的帮扶下可以在正常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大的成就。”
今天来的这一批志愿者新手比较多,两个小时的活动,有几个年轻人已经大汗淋漓,但他们的心一直是热的。
下午4点半,志愿服务结束。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继续着康复中心的训练,志愿者们依依不舍地告别孩子。他们相互约定着:“下周还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