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四”青年节,花山区团委正式组建青年志愿者队伍,并向志愿者们颁发了统一的上岗装束。其中有一位70多岁的白发老者,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王绪桐,被称为青年志愿者队伍里的“老雷锋”。
王绪桐是马钢炉料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也是一位老党员。退休前是一名技术高超的钳工,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心灵手巧,勤于学习,喜爱钻研,曾经发明了“两无”(不用乙炔气、不用吹氧管)气割法,并自学了水电气安装及家电修理技术。王绪桐还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厂里或是同事、邻居家里水电气之类出了毛病或故障,他都主动出手帮助解决。
1997年退休后,王绪桐遭遇了独子车祸身亡、老伴精神分裂等家庭变故,致使其双耳基本失聪。但性格刚强的他靠着微薄的退休金,竭尽辛苦地把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支撑下来。
虽生活遭遇不顺,但王绪桐仍不忘用一技之长为社会服务。从2000年起,他用省下来的钱购置了电焊机、氧气瓶等全套修理工具,并配了高频助听器,开始登门为困难群体义务修理水电气、小家电等。为了让更多的困难人群得到帮助,他还自费印刷了300多张服务卡,送遍三个城区40多个社区及许多特困家庭,最远的离他家十几里。
十多年来,无论寒冬酷暑,他风雨无阻,已为近千户特困家庭义务修理收音机、电饭煲、电水壶等各种家用电器千余台(件),至于修理电灯插头、开关等更是不计其数,对特别困难的家庭他还自己花钱代购零件。人家出于感激,请他吃饭、给钱等,他婉言谢绝。他总是说:“我这个残疾人能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真的特别开心,再说我是个共产党员,为社会做点贡献也是理所当然,怎么能收钱。”
更感人的是,王绪桐虽然收入微薄,但只要同胞受灾,他总是慷慨解囊。汶川、玉树地震他不仅在居委会捐款,老年大学和马钢退休党支部捐款他照样参与。可是他家里实在太寒酸,几件主要的家具还是别人早已淘汰的上世纪70年代的款式。一台空调则是王绪桐花50元买的废品自己修配起来的。
有人说他自讨苦吃,但他却甘之如饴。人家问他图个啥,他说,我什么也不图,我幼年从山东老家逃荒要饭到安徽南陵县,现在生活够幸福了;人要知道感恩,所以我要报效社会;人家一声感激的话语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也是我最大的乐趣。
- 上一篇:没有公平,只有平衡
- 下一篇:带着这块敲门砖 去大学摸爬滚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