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聋人成功故事 > 正文

巴中汪国志:老剃头匠的“取耳”往事

2012-09-21 18:48来源: 巴中网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云刀、夹子、耳钩、耳扫、风钩、薄钎……老剃头匠汪国志师傅说,这些就是传统手艺挖耳屎的器具——“九条龙”。在老剃头匠的圈子里,挖耳屎有个古典而文雅的名称——“取耳”。汪师傅在巴中老城区北门上已经摆了30年的剃头铺子,这个只有12平米的小店每天都会接纳十多名顾客。取耳、修面、洗眼、端颈……在这个老剃头铺子里,顾客们只需要花10元钱就可以享受这全套的服务。

  “来时胡子拉碴,走时一脸光滑,再用热毛巾烫烫脸,舒服得很,又便宜!汪师傅不光头剃得好,取耳和端颈更是绝活,这在发廊理发是体会不到的。”每个月都会来“享受”一次的常客杨家理说。

  老剃头匠“刀光剪影”的30年

  在巴城,大家在许多时尚的美发店洗头时,都会有洗耳、掏耳屎甚至头颈按摩的服务,但老一辈的人们更喜欢老剃头匠们传统的“取耳”手艺——几根长长短短的小铁棒往耳朵里一塞、一转、一挖、一夹,别说耳屎,就是陈年耳垢也能给你掏出来。

  汪国志师傅就是这样有着一手老绝活儿的传统手艺人,从30年前起,他就在老城区北门上摆剃头摊子,帮人剃头理发、取耳端颈。10多年前,他终于有了自己的门市,虽然只有12个平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成了不少回头客的“定点消费店”。

  “上午要忙一些,下午两点到五点半最清闲,学生娃娃一放学,大人们一下班或者麻将一打结束,我就又要忙起来了。”汪国志师傅30年前就一直在这里驻守,30年前,顾客们剃一次头只需要2毛钱,“那时候猪肉才5毛钱一斤。”他笑着说,现在老手艺不怎么吃香了,外面的理发店随随便便洗个头理个发都要30多元,他只收10元,顾客却还是大大减少,“剃头铺子最风光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现在只能说养家糊口而已。”

  汪师傅的剃头铺子对面是一所小学,每天中午和下午快放学时,这里都会围满来接孩子放学的老年人。大家特别乐意跟这个性格开朗和善的剃头匠聊天唠嗑,汪师傅索性在店里添置了几只凳子,专门让这些老年人歇脚。

  你不知道的“取耳”

  “朝阳取耳”是剃头匠们的行话,剃头铺的房子都必须是正房,一整天都有太阳。汪师傅解释说,那是因为当年没有照明电灯,只能靠阳光才能把耳屎掏干净,在阳光下掏耳屎时则更安全。即使是在今天,他都保留着这个习惯,阴天室内光线不怎么好时,他会让顾客坐在门前的椅子上“取耳”。

  传统取耳的必备工具叫“九条龙”,一共包括了云刀、夹子、耳钩、耳扫、风钩、薄钎六种。在过去,这“九条龙”和理发用的推子是剃头匠们赖以为生的行头。他们都十分爱惜这些宝贝,每天都会用酒精消毒,用完之后小心翼翼地装在一支竹筒里。

  “这个耳扫是用鹅的腚尖毛做的,一个腚尖毛只能做两个耳掸。”汪师傅说,“九条龙”的制作十分讲究,因为鹅的腚尖毛上有油而不粘,肉眼看不出来,洁白、柔软、美观,经久耐磨,永远不坏,而鸡毛、鸭毛都不行。用云刀清理完耳洞附近的汗毛,再用薄钎和耳钩掏耳屎,然后再用夹子夹出来,有些顽固的耳垢(耳结)就得动用风钩,最后用耳扫清理耳屎。一整套取耳程序结束后,顾客们都会感觉非常舒服。

  “有时候感觉耳朵不舒服,或者听力下降了,其实就是耳屎在作祟。”汪师傅说,很多老年熟客每个月都会来取一次耳,取耳之后,会感觉听力好很多。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看似很干净细嫩的耳朵,往往会掏出一大块耳结来。9月12日下午5点,汪师傅从一位年轻男士耳中取出了两块指甲盖大小的耳结,如果不是亲眼目睹,记者怎么也不会相信,这两块东西会是从小小的耳洞里掏出来的。

  “传统取耳的师傅会把取出来的耳屎放在顾客手背上或者膝盖下,一是让顾客看看自己花了钱来取耳,是真的取出了大块的耳屎,物有所值;二是取耳有讲究,手艺精湛的师傅取出来的耳屎都是整片整片的,也就是所谓的‘做甲’。”汪师傅一边给一位顾客取耳,一边向记者解说着取耳的门道。“有的年轻女娃第一次来,看到‘九条龙’吓得惊叫,怕痛。”他说,“但是真正自己试一下,就觉得不但不痛,挖完之后还非常舒服。”

  你不知道的讲究

  汪师傅说,除了取耳外,传统剃头匠还有很多讲究:“比如说第一,不准乱动理发工具,不然使用不便,影响工作;第二,不收第一个进店剃头人的钱;第三,不准吃葱、蒜、酒,这些食物会让口中有难闻的气味,顾客难以忍受;第四,不准靠墙站着,没有顾客也不准坐理发椅子,因为剃头是站着做活,在学徒期间就要求练站功。”汪师傅说自己在这一代的剃头匠里已经算是年轻的了,有些年老的剃头匠因为长期站立而患上了静脉曲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老讲究已经逐渐被淡化。

  30多年前,汪师傅拜了老城区的一位杨师傅为师。“严师出高徒”,杨师傅是一位手艺纯熟、作风严谨的老匠人,对待徒弟们十分严格,汪师傅和其他几个师兄弟学艺的时候,没少受师傅的打骂。剃头匠的入门技艺就是学习“迂手腕”,剃刀的使用要求手腕灵活,往往学艺的前三四个月,学徒们都只能手持剃刀练习“迂手腕”,之后才能拿自己的手臂和膝盖来做实验,“手臂上,膝盖上经常都是刀伤,电视里面用冬瓜来练手的镜头都是假的。”

  “剃头和修面都是有讲究的,从哪里起刀,哪里落刀,都不能马虎。”汪师傅说,普通人从头旋儿下刀,一般是“僧前道后,男左女右”。修面也有讲究,先从下往上刮,再用刀压下来,叫“压毛孔”,这样刮不受风。

  你不知道的过去

  在过去,剃头匠有一个不甚文雅的称谓,叫“待诏”。汪师傅解释说,那是在多年前农村流行剃头匠包生产队,平均一个人一年1块2毛钱。在那个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饭桌上多一个人就会多一份巨大的开支,面对非亲非故又收了钱的剃头匠,村民们都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招待他们吃饭。“每到吃饭的时候就憨起了,有人喊就吃,没人喊就只有饿起肚子,等别人吃了饭再继续剃头。”汪师傅笑着说,所以在那时农村戏称剃头匠为“待诏”。

  那时候的剃头匠都是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户的,剃头挑子的一头是方凳,另一头是三节圆笼,上层是铜盆,中层是铜锅,下层是生着炭火的炭盆。旁边有个架儿,并且挂着“当刀布”。剃头匠们用烧热的清水为顾客洗头,剃完头之后用热毛巾敷面,将胡须和汗毛充分软化后再刮胡修面,这样来得容易些。“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句歇后语也是由此而来。

  除了给顾客剃光头和推平头,手艺娴熟的剃头匠们还有两项生意,就是给新生的婴儿“剃胎头”,以及给刚刚过世的老人“剃老头”,这些手艺都各自有讲究。“剃胎头讲究手轻手快,婴儿的皮肤是极其娇嫩的,一般要从业好几年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而如今,去医院给刚刚过世的老人“剃老头”也是剃头匠们的一项专属工作。汪师傅偶尔会接到这样的生意,每次他都会怀着虔诚认真的心情,仔细为老人们理好最后一次发,让他们“清清爽爽地走”。汪师傅说,一般剃老头只有他这样的老手艺人愿意去,所以收费相对要高些,一次两百到四百元不等。

  你知道的未来

  “我敢肯定,剃头铺子和取耳这行不出十五年就会消失。”汪师傅在“刀光剪影”中度过了30个春秋,30年来,他没有干过其他行业,手中的剃刀不知剃了多少头,“九条龙”也不知挖过多少耳洞。

  但如今,更多的人选择去发廊理发,而那里已很少用上剃刀。现在理发的人被称作美发师,问的话也从“剃什么头,留多长”改为“剪什么样式”,理发的技艺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虽然汪师傅后来也学过修剪一些时尚的发型,但他赖以为生的传统剃头和取耳的手艺却与时代渐行渐远。曾经,剃头铺子作为巴城人生活起居的必需项目而风靡一时,而如今加上师父的杨氏理发店,这样的铺子在全市只有5家了。汪师傅曾经也带过五六个徒弟,但他们都因种种原因转行了。

  汪师傅有两个女儿,他原本想让大女儿学他的手艺,继承他的衣钵。无奈大女儿也不爱这一行,他只得顺其自然,“再过几年,等我满了60岁就不干了,回老家黄家沟养老去!”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