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5月20日的第二十二次“全国助残日”,促进残疾人就业,8日,由市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市中区劳动就业办公室、市中区残疾人联合会、四里村街道等协办的民营企业招聘会在英雄山北广场举办。
记者采访发现,一方面用人单位出于种种考虑不希望招聘残疾人;另一方面,即便是用人单位提供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岗位,要么是工资原因,要么是工作太累等,残疾人往往并不愿找这些岗位。
轻微智障
十余年没找到工作
在招聘会现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应聘的残疾人。他们均在家待业,短的已有一两年,长的则十余年。
8日,家住无影山中路的刘林跟母亲王慧德,一大早就来到了招聘会现场。现场有80余家企业,几乎在每个招聘窗口前,王慧德都要拿份招聘简章仔细看。王惠德告诉记者,儿子刘林今年30多岁了,有轻度智障。1998年,刘林在一家方便面厂工作了半年后就辞职在家,至今没有找到合适工作。“每次招聘会都参加,也有不少单位表示要联系我们,但最后都没回信。”
王惠德说,刘林今年拿到了济南市人社局颁发的中式面点师登记证书,希望对找工作有帮助。“孩子只是反应慢一些,面点做得非常好。”
招聘会还吸引了一些济南市以外的残疾人来应聘。小芳就是特地从临沂赶到济南来参加招聘会的。小芳患有小儿麻痹症,2007年从青岛一所大学毕业后,曾在青岛一家酒店工作半年,辞职后就再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几年里,省里哪有针对残疾人的招聘会,她就往哪跑,但往往无功而返。“现在感觉就像无根的浮萍。”
工资低活累
两年换了仨工作
在招聘会上记者看到,为残疾人提供的岗位多为洗碗、洗菜、理菜、帮厨等工作,但不少残疾人嫌活太累,对这些工作并不青睐。“这些工作工资太低,再说我上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就想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小芳说。
小丽家住孙村镇,今年26岁,但身高只有1.3米左右。她告诉记者,从2008年到2010年初,短短的两年里,她已经换了3份工作。北京的姐姐给她找了个面点厂的工作,干了半年后,2009年她又回到济南到一家服装厂工作。在服装厂干了没有半年,就又换了一家电子厂工作。
谈起频繁换工作的原因,小丽说,主要是工资太低、活太累。小丽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面点厂做面包,按工作量给工资。她每天做得很努力,但是工资还是比同事们少一半。在三家单位,小丽的月工资从来没有超过1000元。小丽希望在招聘会上能找到一个工资稍高的工作。
招聘单位
怕残疾人“拖后腿”
在不少用人单位看来,由于残疾人劳动能力有限等原因,他们并不愿意招聘残疾人。某猎头公司经理郭先生告诉记者,残疾人就业确实存在很多困难。“由于残疾人自身劳动能力有限,以及在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更高,怕残疾人‘拖后腿',不少单位不愿意招聘残疾人。即便招聘,也仅仅提供一些活动范围不大、工作流程不难的岗位,如洗碗、帮厨等。”
年轻人越来越
不愿干累活
另一方面,即便是企业有了招聘意向,也往往招聘不到合适的人。山东璟华标志服厂负责招聘的顾先生告诉记者,公司共有员工220余人,其中残疾人就有130余人,每年都会招聘约20余新员工,提供操作工、质检员、内勤等岗位,工资在1300元以上。但顾先生发现,近几年来招聘变得越来越困难。“公司工作强度相对大一些,年轻人嫌工作累而不想来,或者来了没多长时间就走了,流动性比较大。” 本报见习记者 穆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