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新学期,新建县特殊教育学校新落成的教学楼里迎来了11名特殊的学生,他们是6至12岁的智障儿童,这是该校继聋哑孩子教育之后,涉足的新的特殊教育领域。
这里是聋哑孩子成长的乐园,随着新教学楼的投入使用,这里将为智障孩子学习自理能力开启一扇门。校长高美莲介绍,学校还打算开办职业教育,让这些“残缺的太阳”掌握生存技能,真正回归社会,残而不废。
新的学期,新的起点,校长高美莲踌躇满志。1987年任手语教师至今25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托起一批批残疾少年的希望与梦想。
选择特教
选择了特教,就选择了奉献。特教工作艰苦又平凡。在这里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也听不到“老师好、老师早!”的问候声。在无声的世界中,特教老师大都会感到莫名的沉重和无边的寂寞。然而高美莲却选择了这个职业,并且一干就是25年,让一所曾经无场所、无师资、无经费的学校变身为全省一流的特教学校。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学校地处偏僻,用水要到几里以外去挑,还经常停电,晚上一个人住在学校既孤独又害怕,但为了那些孩子,高美莲坚持了下来。
1997年,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和县残联正式脱离,县残联主席留她在机关工作,谁都知道这是美差。可她不忍心抛弃那些朝夕相处的学生,不顾亲友劝阻,毅然选择了条件艰苦的特殊教育学校,甘心做一名特教教师。20多年的奋斗,她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她不仅是老师,更是学校发展的领路人。
爱生如子
高美莲爱生如子。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找她倾诉,有什么烦心事都会找她解决。家住吉安的7岁聋哑女孩周满平,因年龄小,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高美莲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她,白天帮她梳头洗脸,剪指甲,洗衣服,晚上带她睡觉;学生余怀满生病,高美莲立即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200元表示慰问;学生龚云豹家里四兄妹都是聋生,她带着支部党员将温暖送到学生家中……学生陈阿婕的父亲说过这样一句发自肺腑的话,“高老师不仅教学生知识,而且用行动教育小孩怎么做人,不仅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
高美莲爱学生超过爱家人。为了开办好宣纸刺绣、木雕等职业教育课程,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长大后能自力更生,她奔波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并先后与江西远健药业、江西奇丽印刷、黄山市碧阳仿古工艺厂等单位建立了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她没有时间陪女儿、陪丈夫,不知道什么是休闲、娱乐,但却有时间帮聋生洗衣被,有时间走访每一个家庭,有时间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她的足迹遍布了全校学生的家,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困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都一清二楚。1997年暑假,聋哑学生涂继忠、马明苏等5人受人唆使,瞒着家人结伙外出打工,家长得知情况后马上报告学校。这时,高美莲刚好接到爱人电话,女儿发高烧了。为了寻找这些学生,她舍弃了陪女儿看病,与家长在南京找了三天三夜,终于把学生安全送回家。
以校为家
高美莲以校为家,为学校的发展倾注了一腔真情。谁也不敢相信,她工作20多年,从未因私请过一天假。别人双休日还能享受家的温馨,可她总是放心不下这群孩子,尽管安排了值班,她每天还是要去学校看看,这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不让孩子辍学,她向政府及社会各界呼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全免费教育;为了创立体育特色,她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选定训练苗子,制定训练计划,确定训练方案,记录训练过程,整理训练结果。
高美莲的廉洁奉公在学校有口皆碑。为了学校建设,她用微薄的工资购买了一辆新摩托车,往返于工地和有关部门之间,不到半年,摩托车就成了一块废铁,可她却从未报销过一次汽油费,未领过一分钱的补助。她办公室的空调几乎成了摆设,她总是说,熬一熬就过去了,不要那么浪费。省、市多次组织校长出去学习考察,可她总是以种种借口婉言拒绝,她说我们学校的经费太紧张了,要用钱的地方很多。由此,她得了“铁公鸡”的外号。可正是这样的“铁公鸡”,对待老师却从不吝啬,多次派老师前往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学习,只要老师提出在教学工作上需要购置的材料,她总是满口答应。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她第一想到的就是把一线老师的工资提上去,作为一名校长,她的绩效工资还没一名普通教师的高。她给班主任发职务工资,可她担任校长这么多年,却从未给自己发一分钱职务工资。
收获幸福
近年来,该校被省残联列为聋人奥林匹克运动训练基地,学生在全国、省、市各类书画、文艺、体育比赛中,屡获金、银、铜奖,在抗震救灾学生绘画作品义卖活动中,该校为汶川受灾群众筹得善款6000余元。高美莲自己也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获得省“特殊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中小学优秀校长”、“师德标兵”、“感动江西十大教育人物”等荣誉称号。
“在无声的世界里,她用手语点燃知识的火把;在迷茫中,她用爱为孩子们照亮回家的路。”这是高美莲2009年获得“中国好人”时的颁奖词,也是她的自勉。她要坚持用母爱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弹奏美丽的乐章,续写无悔的青春。(周春玲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