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位社会学家说过:“没有残疾的人,只有残疾的环境。”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如何、社会地位怎么样,不仅仅是反映一个群体的权益,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是检验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晴雨表”、“温度计”。所以,促进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正因如此,看到“无障碍生活”提升上海文明水准的报道,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兴奋。报道称,近十年来,上海残疾人的生活与“无障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保障、文化体育和无障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都取得显著成效。以无障碍环境建设为例,截至2010年底,上海共改造各类无障碍设施29807个、公共服务建筑12091处,完成“无障碍进家庭”53153个。上海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水到渠成。
或许这些数字看起来略显枯燥,但“堆集”起来却为残疾人事业撑起了一片广阔的蓝天。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没有我们社会的全面小康。努力发展残疾人事业,让残疾人早日步入小康社会,共享社会物质文明成果,体现了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推行“无障碍生活”,对上海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喜音,对上海的广大残疾人来说,更是一个福音。“无障碍生活”的背后,无疑是上海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力促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生动体现,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结果。
尤其令人振奋和感佩的是,在基本硬件基本到位的基础上,上海正在努力扩大“无障碍生活”的内涵:为了满足残疾人读书的多样化需求,上海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去年投入试运行,为广大残障人士提供在线讲座和有声阅读服务;国泰电影院等开辟了“无障碍影院”,每月第四周设置盲人电影专场,由电台播音员和电影资深讲解员现场讲解;辰山植物园、南翔古猗园等推出了无障碍语音导览服务,实现了“无障碍游园”。
在笔者看来,残疾,是上天对残疾人的不公。但在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里,残疾人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的生存发展“无障碍”,和健全人一样享受幸福生活。所以,作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无障碍生活”的“上海模式”,其“灯塔效应”已经显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随着“无障碍生活”的普及和推行,残疾人事业必将走进更加温暖的“春天里”。
- 上一篇:扶残助残 宜宾开启“心灵窗户”
- 下一篇:吉林省首届残疾人优秀作品展示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