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搬进菜市场
校外实践课让这些孩子走出校园时能拥有基本生存能力
“我们会买菜了!”30个孩子兴奋地展示自己的“战利品”。(记者 王丽红 摄)
“妈妈,今天我买菜了,有茄子、鱼、肉,你做给我吃啊。”
19日下午一放学,越城区育才小学的小唐就骄傲地冲着妈妈亮出了她的“战利品”。原来,19日下午是育才小学每周一次的“社会实践课”,30多个高年级同学每人拿着30元钱,到菜市场实战演练如何买菜。
19日下午2点,30多名高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出现在了市区东街农贸市场。一走到摊位前,问题出来了,很多同学都低着头不敢吭声。小唐同学想买肉,走到肉摊前头就低下了,怯怯地把拿钱的手伸出去,却不敢吭声。老师鼓励了许久,她才敢抬起头说,“阿姨,我要买肉。”
另一个男同学拿出10元钱,买了2.5元钱的蔬菜,摊主想考考他应找多少钱,老师用手比画了半天,男同学还是不会算。
“这是什么?”“玉米。”
“买完了应该对叔叔说什么?”“谢谢。”
一个多小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个个满载而归。面对记者的镜头,他们高高地举起了手中的菜,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
9月23日是国际聋人节和世界儿童日。育才小学校长钟小平介绍,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们缺乏知识迁移能力,课堂上学的东西到了社会上仍然不会用。举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认路牌,课堂上教会了“中兴路”3个字,真正到了马路上,很多孩子照样不认识。
“与其这样,不如直接到现场去教。”老师们开始试着把孩子们直接带到校外去上课,教孩子们到马路上去认路牌。然后是到商场认识物品,去超市购物,上农贸市场买菜等。有一件事令钟校长印象颇深,“在国商大厦,有孩子看到电梯不敢站上去。”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育才小学组织七、八、九年级的学生开始接受每周一次的“社会实践课”,每周三下午,孩子们会走出校园,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上去接受现场教学,“想让他们离开校园时,能拥有基本的生存能力。”钟校长说。
- 上一篇:聋哑人夫妇借助串门让女儿学会说话顺利成长
- 下一篇:创意听力 新潮助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