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人生不再“残缺”
燕赵都市网讯(通讯员郝付军刘洪涛记者陈正)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老师,她们表现得很沉默很低调。因为教育对象,尽是一些盲聋哑学生、智障孩子、自闭症问题少年,所以在这个相对沉默的世界里,既缺少欢声笑语的环绕,也没有“桃李满天下”般的荣耀。然而,她们心里又很成就、很自豪。因为在她们的辛勤耕耘和精心浇灌下,这些先天残缺的花朵,一样能够艳丽动人,一样能够香满人间。
董俊平就是这样一位特教老师。自从21年前投身到特教这一行业来,她用自己的执着和爱心照亮了200多个盲障聋哑孩子的前程,让他们丢掉迷茫和自卑,勇敢地挺起胸膛,乐观自信地面对人生,走向社会。从韶华青春到两鬓染霜,7000多个日日夜夜,董俊平回味起来,既充满艰辛和付出,又是那么的充实和幸福。

董俊平和她的孩子们
-机缘巧合成就了邱县特教第一人
董俊平是邱县特教行业的第一人。
董俊平原来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让她对特教行业重要性产生深刻认识,是因为一位同学家发生的不幸。她的一位关系很好的中学同学的孩子,天资聪慧,可惜天生是个盲人,无法和正常儿童一样受教育,孩子的成长成了全家最大的心事。做为要好的同学,也出于一位老师的责任,董俊平很想帮她们一把,可是对盲文一窍不通的她也是马尾提豆腐——有劲使不上。正在这个时候,省里为了发展特殊教育,要求每县选派一名年轻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当时就引起了董俊平的浓厚兴趣,于是当即报了名。在通过考核后,她参加了当年在张家口举办的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班,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结业证书,“满载而归”。
张家口之行,也让她心中那份对弱者的朴素关爱升华为对祖国特教事业的痴迷和热爱。
-“请放心把孩子交给我”只要坚持就能产生奇迹
万事开头难。做为当地特教领域第一人。白手起家,谈何容易。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什么也没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找教室、借桌凳、招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教室终于有了,但学生并不好招。于是,董俊平在雨天一街泥、晴天尘满地的农村里走村串巷摸情况,到有残疾儿童的家庭,一家一户地磨破嘴皮做工作。
其中有一个叫刘祥的智障孩子难度最大。董俊平第一次上门,就被拒之门外。刘祥的家长从门缝里扔出一句硬硬的话, “俺家孩子在家里还能放羊呢?不跟你出去受那个罪。”对此,董俊平回答得更硬气,“把孩子交给我,将来不光能给你放羊,还能给你挣钱养老。”最后,董俊平的诚意和执着终于感动了刘祥的家长,勉强同意送孩子上学。后来,董俊平的承诺果然实现了。
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董俊平总算招来了第一批学生,聋哑的、视盲的、肢残的、弱智的都有,共有六、七个。别看只有六、七个,却比带六、七十个普通孩子还吃力。每天早上,她早早起来,跑几十里村路,挨家挨户地把孩子接来;晚上放学,同样再把孩子们逐个送回家。
因为条件有限,当时只能与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也就是随班就读。刚开始,学生们都不适应,普通孩子嫌弃残疾孩子,残疾孩子也害怕普通孩子。于是,董俊平课上课下反复和普通孩子讲,一定要同情、理解、尊重和帮助残疾孩子;同时,她也一次又一次地与残疾孩子讲保尔、张海迪的故事,让他们找到自信和奋斗的目标。
面对这些在父母眼里也被打入“废品”行列的孩子,董俊平却倾尽全部的爱,用心雕塑“残缺的美丽”。教会一个残疾孩子正常姿势小便要4个月,教会孩子大便后擦屁股要11个月,教会孩子刷牙要3个月……这些正常孩子具备的很普通的能力,对于他们来说,都要在1000多次时才能产生奇迹。
-平生最感欣慰和自豪的事情“孩子们把我当亲人”
1998年,新马头镇中学由于扩招,收回了特教班借用的两间教室,特教班面临着无处容身的尴尬境地,学生只能无限期地放假。
董俊平想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想起那一颗颗受伤而又急待抚慰的心灵,多少次彻夜难眠。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她决定把家里仅有的两间房子腾出一间来做教室。董俊平的家成了“学校”,学生成了董俊平的家庭成员。水电取暖等费用都是董俊平自掏腰包,从来没有向孩子们收取过一分钱。
几名离家较远的学生,中午不能回去,需要在校吃饭,董俊平一个人既要给学生上课,又要给学生做饭。到了夏季,董俊平就把自己的卧室和沙发腾出来,让孩子们休息,自己却因此而没有午休过。就这样,董俊平以家为校,一干就是四年多。
跟着董俊平的这些残疾孩子,许多生活还不能自理。一些特别小的,甚至连吃饭上厕所都不会。而自理是自立和自信的前提,董俊平的教学不得不从教会孩子们吃喝拉撒开始。教一个正常孩子正确大小便,也许几次就可以了,教一个残疾孩子却可能要上百次、上千次,可董俊平从来没有因嫌脏嫌累而失去耐心。因为在董俊平心里,学生就是她的亲生孩子;在学生的心里,她就是他们的妈妈。
一个名叫赵建越的6岁小朋友,晚上睡觉时不让脱衣服,董俊平就等他睡着后再脱,早晨还要帮他穿上,天天如此。他每天都尿床,被褥夏天晒,冬天暖,过不了几天就味得要命,董俊平还要经常给他拆洗被褥。
聋哑学生乔乔因与家人闹矛盾,离家出走。走到离县城十多公里的地方迷了路,晚上又累又饿,走进一所学校后,她便在纸上写下了“邱县特殊教育学校、董校长”的字样,那所学校的负责人电话通知了董俊平。她赶到那里时,看到周围围了一大圈人。任凭谁劝她拉她,都一动不动,趴在地上只是哭。董俊平走上去,轻轻地抚摸了几下她的头,劝说了她几句。这时小乔乔就像见到亲人一般,站起来扑到董俊平的怀里。这动人的一幕让在场的人都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在董俊平的学校里,学生心里有什么话都愿给董俊平讲,无论有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董俊平都会想出办法解决。“孩子们把我当亲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特教学校、想到的是董俊平,这也是董俊平平生最感欣慰和自豪的事情。
-“你们都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在办学的过程中,董俊平发现,许多残疾孩子只要教育方式得当,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教学过程中,董俊平始终尽最大的努力让残疾儿童在董俊平的学校教育中成长为正常人或极限接近正常人,让残疾孩子学会交流、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技能、学会工作。为此,董俊平争资金、搞扩建,做宣传、扩规模,抓康复、出特色等等,一系列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了起来。学校争取上级资金30万元建成了职业教育实习基地,形成了集“教育—培训——就业”于一体的特教新模式。
有29名学生在工厂找到了工作,不少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天津的一家工厂还与学校建立了长期的用工关系。
如今,在市县领导的关怀支持下,通过董俊平的积极努力,邱县的特教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借助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推进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如今的邱县特教学校新建1700平米综合教办楼、338平米食堂,配备80余万元教学设备一套,使教育现代化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无论是硬件设施、办学规模,还是办学模式、管理水平都基本达到了省特教名校标准。
今天的邱县特殊教育学校,设有九个年级,九个教学班。凡是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全部脱了盲,全部会用口语、手语交流,全部学有一技之长。尤其让董俊平感到自豪的是,2008年,董俊平所在学校三名学生入选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表演,让世界看到了他们不凡的身影。
曲周、馆陶、威县、临西、广宗等邻县的残疾学生在家长陪同下,纷纷慕名而来。一个远道赶来的母亲含泪拉着董俊平的手说,“大姐,我就是奔您来的。孩子交给你,我放心!”
“孩子交给你,我放心!”任何耀眼的荣誉都比不过这句朴实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