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助听器>是指有利于改善听力障碍者听力,能够提高这部分人与他人会话交际能力的工具、设备和仪器等。这种助听器主要分为有电力和非电力两类,目前前者已经取代后者而被广泛应用着。有电力耳聋助听器又可分为电子管式和晶体管式,其中晶体管式由于其具备灵巧轻便等优点,在1995年问世后已经取代电子管式。本文主要介绍了耳聋助听器原理图及其工作原理,除此在外,还介绍了其主要的适用人群,方便有需要者选购。
耳聋助听器工作原理
耳聋助听器原理图如图1所示,该电路实质是由晶体三极管VT1~VT3构成的一个多级音频放大器放大器。在该电路图中,VT1跟外围的阻容元件一起构成了典型的阻容耦合放大电路,发挥着前置音频电压放大的作用;VT2、VT3则一起组成了两级直接耦合式功率放大电路,其中VT3接成发射极输出形式,输出阻抗较低,方便其与8Ω的低阻耳塞式耳机相互匹配。

驻极体话筒B接收到声波信号后,输出相应的微弱电信号。该信号经电容器C1耦合到VT1的基极进行放大,放大后的信号由其集电极输出,再经C2耦合到VT2进行第二级放大,最后信号由VT3发射极输出,并通过插孔XS送至耳塞机放音。
电路中,C4为旁路电容器,其主要作用是旁路掉输出信号中形成噪音的各种谐波成份,以改善耳塞机的音质。C3为滤波电容器,主要用来减小电池G的交流内阻(实际上为整机音频电流提供良好通路),可有效防止电池快报废时电路产生的自激振荡,并使耳塞机发出的声音更加清晰响亮。
耳聋助听器电路图中元器件的选择
R1~R5均用RTX-1/8W型碳膜电阻器。C1~C3均用CD11-10V型电解电容器,C4用CT1型瓷介电容器。G用两节5号干电池串联而成,电压3V。XS选用CKX2-3.5型(φ3.5mm口径)耳塞式耳机常用的两芯插孔,买来后要稍作改制方能使用。
改制方法参见图2所示,用镊子夹住插孔的内簧片向下略加弯折,将内、外两簧片由原来的常闭状态改成常开状态就可以了。改制好的插孔,要求插入耳机插头后,内、外两簧片能够可靠接通,拔出插头后又能够可靠分开,以便兼作电源开关使用。耳机采用带有CSX2-3.5型(φ3.5mm)两芯插头的8Ω低阻耳塞机。

VT1、VT2选用9014或3DG8型硅NPN小功率、低噪声三极管,要求电流放大系数β≥100;VT3宜选用3AX31型等锗PNP小功率三极管,要求穿透电流Iceo尽可能小些,β≥30即可。B选用CM-18W型(φ10mm×6.5mm)高灵敏度驻极体话筒,它的灵敏度划分成五个挡,分别用色点表示: 红色为-66dB,小黄为-62dB,大黄为-58dB,兰色为-54dB,白色>-52dB。本制作中应选用白色点产品,以获得较高的灵敏度。B也可用蓝色点、高灵敏度的CRZ2-113F型驻极体话筒来直接代替。
耳聋助听器的适用人群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据纯音听力图语言频率平均损失计算,阈值在 0~30dB者无需使用助听器。
30~45dB者属可用可不用者,据情决定选配。
45(或40)~90dB都应建议配用,多数能获得满意结果。
90~110dB的效果欠佳,但对婴幼儿童应建议在2~3岁前使用大功率助听器,对利用残余听力发展口语能力有重要意义。
②自幼为聋哑人,即便其听力为55~70dB,而年龄超过8~12岁再开始使用助听器者多数不会获得满意效果。最迟应在5、6岁前使用助听器才能取得效果。
③若双耳损失一致,动态范围相近,双耳助听效果最好。
④双耳听力损失差异大于30dB,应用一耳助听器,可为语言辨别率高和动态范围大的一侧配戴。
⑤一耳听力损失小于40dB,而另一耳为60~70dB左右应为后者配用。
⑥一耳听力损失60~70dB,而另一耳听力损失远大于此值,应为前者配用。
⑦若双耳听力曲线起伏不一致,应为较平坦一侧配用。
⑧对老年聋、噪声聋、药物中毒性聋等重振现象阳性患者,说明他们以内耳毛细胞病变损害为主,响度变化的忍耐度减低,应推荐使用带有自动增益控制(AGC)(或AVC、ARC)及PC装置的助听器。
⑨长期反复发作的功能性聋(癔病聋或神经官能症耳聋)使用助听器效果较好。
⑩双耳全聋不能配用助听器,但有些国家的学者主张全聋儿童在1、2岁前使用大功率助听器,采用全面交往法有助于发展语言交际能力。
一耳全聋,另一耳正常,一般不用助听器,但近来有些国家的一些听力专家主张使用“对侧信号交联(CROS)式”助听器,即在全聋耳上配戴助听器的传声器,而受话器则使声音导入健耳,有助于收听坏耳一侧来的声信号。
双耳听力损失达到70dB以上时,应当配用双耳耳级助听器。为避免引起反馈啸叫,有些国家使用所谓双耳对侧交联(BICROS)式助听器。
以上就是小编结合耳聋助听器电路图为大家介绍的耳聋助听器的主要工作原理,相信通过小编的讲解,各位读者朋友对助听器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吧。耳聋助听器是现代社会中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佩戴,随时工作在各种恶劣气候环境的一种高科技电子产品,这些因素注定助听器需要时常保养,才能取得最佳的使用效果。
- 上一篇:智能噪音识别技术
- 下一篇:助听器技术的创新:耳模进化到了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