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岁的田怀亭,先天性听力残疾,但就是这样一个老天并不厚爱的人,靠着党的好政策及独到的眼光,在团场成就了一番事业。
国庆节前夕,在农五师八十六团,记者见到了田怀亭。他说:“取得今天的成绩除了自己钟爱农机事业,主要得益于兵团出台的好政策,是党的好政策圆了我的创业梦。要不是兵团推行农机改革,落实一系列农机购置优惠政策,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成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田怀亭已在农机行业耕耘了近30年。
1981年,田怀亭高中毕业后,进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业机械化学校读中专,系统学习了农机的工作原理、操作技能、维修保养等方面知识。中专毕业后,他回到八十六团十连,当了一名农机工人。当时连队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田怀亭的耕作技术和维修能力很快在连队出了名。1985年,田怀亭当上了连队机务副连长。
2002年,团场实行农机改革,由职工自己购买经营机车。当时,部分机车手认为这一改革将威胁到自身的“铁饭碗”,田怀亭却认为这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好机会。当年4月,八十六团将一台美国约翰·迪尔大型机车作价10万元拍卖,职工首付5万元,另外5万元3年还清。闻讯后,田怀亭立即辞去副连长职务,借了5万元买下了这台机车。2006年、2007年,他又分别购买了一辆约翰·迪尔7820型机车和一辆维美德T180型机车,组建了自己的机车组。
田怀亭合理调配农机具,努力提高机车作业质量,诚信对待承包职工。十一连棉花种植户侯海林2011年籽棉单产达到456公斤,除去生产成本,当年纯收入13.9万元。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我种植的棉花单产连年攀升,田怀亭机车组高质量的作业功不可没。”
如今,田怀亭机车组农机具数量已由当初的3台架,增加到24台架;固定资产由当初的15万元,增加到如今的近300万元;机车组人员也从当初田怀亭一人,增加到现在的14人;年作业面积由最初的2000余亩,扩大到如今的近2万亩;作业收入由当初的6万余元,增加到2011年年底的120多万元。田怀亭每年农机作业纯收入都在4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