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

本月底17名满门特殊儿童到普幼普小注册去!

2012-08-26 05:57来源: 未知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8月底,我市又有17名特殊儿童成功转介到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小学注册入学;9月份,他们将和健全小朋友一起,背上书包上学堂!

据江门市特殊儿童早期训练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市特教中心)介绍,这17名特殊儿童中,有10名(聋儿6人,自闭症儿童1人,智障儿童2人,脑瘫儿童1人)成功转介到到普通幼儿园就读,有7名(聋儿3人,脑瘫4人)成功转介到到普通小学就读。他们通过市特教中心免费的康复训练和教育,踏出了回归社会的第一步。

特殊儿童充满欢乐与自信

案例1:脑瘫儿童小仪(7岁)

“笑一个吧笑一个吧,幼儿园里真快乐,又跳舞呀又唱歌,又做游戏又上课。你的笑脸像朵花,他的笑脸像苹果。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爱哭的孩子不是我!”在记者的鼓励下,7岁的脑瘫儿童小仪唱起了儿歌,声音清脆,咬字清晰。9月份,小仪将成功转介到杜阮井根小学就读一年级。

小仪是个早产儿,2005年8月出生时只有两斤多,并因此导致脑瘫。2008年9月,3岁的小仪由奶奶背着,到市特教中心开始康复治疗之路。刚开始,小仪连坐起来都不能,性格内向,智力迟缓。奶奶依旧坚持每天背着小仪来回于杜阮与龙湾,从家里走十几分钟的路程去搭车,再转三次车,来回要花 3个小时,这一背就是两年多,风雨不改。

拉筋训练、文化教育、音乐治疗、体能训练……在接受康复教育的4年里,小仪从不爱说话转变为在班里唱歌最大声;从无法走路转变为能自如上下楼梯,跟小朋友追逐嬉戏。现在,小仪除了走路的姿势还有脑瘫儿的特征,其他方面跟同龄健全小孩没有区别。

“以前只要小仪能学会走路,我就好满足;现在她会走路,我又希望她和同龄健康小朋友一样生活、一样读书。”小仪的奶奶、64岁的何长彩对记者说。

案例2:重度聋儿欣欣(2岁半)

“阿姨。”这把稚嫩的声音来自2岁半的欣欣。因为隔代遗传,欣欣出生时就是个重度聋儿。2012年3月,她刚到市特教中心时,除了“爸爸妈妈”之外,什么话都不会说,因为她听觉不敏感,即使能听到声音也不懂反馈。  

幸运的是,4个月以来,市特教中心给欣欣开展“亲子同训”半日制课程、“听说同步”的针对性教育,现在,戴了助听器的欣欣听能提高、词汇量逐渐增多、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可以连续说五六个字。 “通过4个月的免费康复教育,欣欣在语法能力和语言理解方面与她的实际年龄相符,听觉水平达到三级康复标准,很快就可以转介到普通幼儿园入读。”特教中心负责人冯经彩说。

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有保障

“因为欣欣有残障,我必须辞掉工作照顾她,家庭经济只有靠她爸爸独力支撑,一家三口月收入2000元,如果没有免费康复的好政策,欣欣根本没有机会康复。孩子很幸运,有那么好的政策,有那么多关心和爱她的人。我们非常感谢!”谈起孩子的康复,欣欣妈妈动情地说。

幸运的何止欣欣和小仪。据悉,仅2012年上半年,市特教中心就收训特殊儿童106名,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30名儿童成功转介。其中,超过50%的孩子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小学随班就读,基本融入主流社会。

冯经彩告诉记者,在2003年前,我市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的环境很窘迫,为了孩子的康复,许多家庭选择了跨市甚至出省为儿童求医治疗,使原本经济困窘的家庭雪上加霜;经济较差的家庭则采取“放羊式”教养,让孩子呆在家,延误了康复黄金期;还有的家庭选择送孩子到福利院托养,家庭负责承担儿童所有托养费用。2003年9月,市特教中心正式成立,设有聋儿康复部、智障儿童康复部、脑瘫儿康复部、孤独症儿童康复部,填补了五邑地区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的空白,结束了残疾儿童康复无地、求学没门的困境。

“从2010年12月开始,我市0—6岁的残疾儿童到市特教中心进行康复训练,费用全免。市特教中心为每个特殊儿童和家庭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抢救性的康复服务,通过多种形式,携手家长,为孩子最大限度回归主流社会而努力。”冯经彩说。

【专家建议】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小孩诊断出患有残障后,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训练治疗。通过感统训练、音乐治疗等早期干预,让孩子康复,有个更好的未来。家长应坚强面对,不要碍于面子,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冯经彩说。“早一些治疗,就是要抓住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在孩子大脑还未发育成熟时,科学系统的教育训练和适当的刺激会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悉,特殊孩子接受康复教育的最佳年龄是0到6岁,错过了最佳康复期,将带来终身的影响。

“这些特殊儿童通过康复教育,基本达到同龄健全儿童的正常水平时,我们都主动‘赶’他们到普幼或普小随班就读。只有让孩子融入到正常的丰富的社会环境中,孩子的身心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