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走在校园里,你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听不到孩子们的打闹声,安静的走廊,无声的课堂,师生打着手语互相交流,变化的手势犹如空中到处盛开的花朵。
记者来到了北京市第三聋人学校,在这里见到了高三年级的一名特级语文老师吕雪晶。
聋孩子的高考 竞争也很激烈
第一眼见到吕老师,有点不相信面前这位黑发披肩、笑容温柔甚至有点腼腆的女老师已经教了聋孩子22年。看着她,你绝对想象不到她已经45岁,她看起来却更像35岁,浑身透出一种从容安定的气质。
吕老师今年教的是高三班,她告诉记者因为要准备明年4月份的高考,所以高三的学生和老师压力都比较大。吕老师解释道,每年4月份,全国聋人学校的高三学生都会参加全国高考,“1985年,一些大学开始招收聋人学生,当时是上海、长春的一些大学,现在北京联合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天津、重庆、南京等地区的大学都招收聋人学生。”
“很多人都不知道,聋孩子的高考也是竞争激烈而残酷的。”
吕老师说起聋人学生,表情认真而虔诚。在她看来,这些孩子对于大学的向往一点都不比普通的孩子少。但是,他们要学的东西也非常多,除了语数英,报了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要学习物理课,报了园丁专业的要学习化学课,报了美术专业的要学习画画课。
“毕竟他们和那些听力正常的孩子比起来,在入学时就有了差异,从学前班教育开始就已经落后。再加上所有的课程都是手语授课,包括物理化学,可想而知他们学习起来困难有多大。”
爱孩子 爱学校 爱工作
吕老师198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别的学校工作,“工作了3年,后来搬家,我就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到家附近找工作了。”她说。
只是连吕老师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后来到了第三聋人学校,并且在这里一教就是22年。
当年她到三聋学校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当时就在校门口,就是那边,”她指着北边,带着微笑回忆,“好几个孩子用手语比划着,向我说"老师好",一下子我就喜欢上了这些孩子们,喜欢上了这里,我就决定来这里工作了。”
“大学学的是普教,不懂手语,也没考虑到这一点就来了,之后跟着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学习手语,也没觉得难,反正学着学着就会了。”当记者问她当年学习手语是否很难时,她这样回答。
一晃22年过去,吕老师带的学生中有不少都已经大学毕业,“有的孩子都十几岁了呢,”她说起来,嘴角上扬,欣慰之情不加掩饰。
在说完这些话后,她沉默了一下,眼光落在前方的桌面上。而记者也突然明白了她身上那种勇敢、从容的由来。
20余年教学 耐心已成习惯
在课堂上,吕老师最大的武器就是耐心。
“这个是t,不是y,写成这样,考试时一定会丢分的。”她一边打手语一边对学生说。十五个学生,每一个人的测验卷子她都要重新批改,然后给学生指出诸如此类的错误。“声调第四声一定要划下去,像这样,”她用手在空中往下劈了一下,“不要写成第一声。”短短十分钟内,她已经给三个学生指出这个同样的错误,但她依然是温和的、耐心的。
“20多年的教学,用耐心对待这些孩子已经内化成我生活的一种习惯。”她说道。
在课下,她会看很多关于聋人教育的书,对于聋人教育,她有自己的看法:“其实很多小孩子如果小时候听力就不健全,家长应该及早给孩子佩戴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因为只有让孩子听到,他才能发音。及早的语言康复训练非常必要,能有效地避免学前空白,只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一点。”
“我只希望这些孩子能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在采访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