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手术的王昕倾听着这个世界。 见习记者 黄媛艳 摄
争做文明海南人 争创文明大环境
王进军只是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的一名厨师。
身患耳疾的10岁儿子王昕曾让他欲哭无泪。他没想到,全院上下会为他一个厨师,举行一个特殊的捐款仪式。
而正是因为这份爱心的馈赠,王昕听到了爱的声音。
儿子患耳疾 全家受煎熬
2003年3月5日,这一天,王进军痛苦难熬。
儿子王昕当时已经一岁多了,浓眉大眼,笑起来还有两个浅浅的酒窝。可是,他却从未像同龄人那样喊“爸爸妈妈”,只是咿咿呀呀地叫着。
孩子怎么了?当天,王进军带着王昕来到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听力测验的结果让王进军绝望。王昕左耳重度混合性耳聋,右耳中度混合性耳聋。
“我们家都没有耳聋的人,孩子怎么会耳聋呢?”王进军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决不放弃”。
王昕戴上了助听器,但是半年过后,他还是一句话也不会说。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王昕得以接受语言康复训练。
“叫爸爸妈妈就给你吃。”王进军在康复中心拿着饼干引导孩子说话。“爸爸,妈妈”,当4岁的王昕说出这句话时,王进军和妻子王建英泣不成声。
从北京到山西,经过5年的康复训练,虽然吐字不清,语速很慢,但此时的王昕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7岁的王昕,到了入学的年龄。
“我们把他送到老家的一所学校上一年级,听不清楚老师的讲话,根本就跟不上。我们只好让孩子离开学校。”看着孩子不能融入正常人的世界,王进军心如刀绞。
儿子耳疾加重 爱心汇成河流
2012年5月2日,这一天,王进军自责不已。
借着助听器,王昕可以感受声音世界的美好。可是一场意外的头部外伤,让王昕的听力明显下降。祸不单行,当天,王昕由于中暑,听力大幅度下降。
“孩子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建议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耳鼻喉科主任戴朴将治疗建议告知王进军。
“这个手术之前很多医生就建议做,可是一大笔手术费用哪里来?!”月收入仅有4000元的王进军此时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由聋致哑,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孩子已经10岁了,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间,可是再不手术,这孩子今后的生活将受严重影响”。看着懂事乖巧的王昕,戴朴也很着急。
一场爱心的接力在全院上下悄然启动。
戴朴和人工耳蜗的材料供应商积极协调,以优惠的价格购得材料。
耳鼻喉科的医生们积极准备手术,医院方面酌情减免手术费用。
与此同时,一则爱心捐款的倡议书传遍全院上下。
“分院的同事间非常团结,孩子可怜,我们能帮一把就帮一把,钱不多,更多的是给孩子和他的家庭一点信心。”刚下飞机的吕俊文匆匆赶到捐款处,大汗淋漓。
孩子手术成功 厨师感动洒泪
2012年9月3日,这一天,王进军如获新生。
手术门徐徐关闭,门外的王进军和妻子默默祈祷。
1个小时过去了,主刀大夫戴朴快步走出手术室,“手术很成功”。王进军紧紧握住戴朴的手,不住地说谢谢。
“今(新)年好啊,今(新)年好啊,我们唱歌,我们跳舞。”哼唱这首歌的王昕,今后不仅可以体会到歌曲的旋律,还可以听清楚歌曲的内容。等到明年,经过康复训练,这首《新年好》,王昕应该可以字正腔圆地展示给我们。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庭的期待,我们做医生的有责任让患者康复。杯水车薪,但都是大家的爱心,祝愿孩子早日康复。”今天下午,当该院院长栾复新将全院捐款近3万元交到王进军手上时,王进军掉泪了。
“谢谢伯伯,伯伯再见!”病床上的王昕挥手告别栾复新一行,又开始埋头画画。
画面上有一辆车,旁边是一颗爱心,爱心里包裹着人工耳蜗。“我希望长大了可以帮助其他耳聋的小朋友,我开着车给他们送机器。”这是王昕的梦想。
也许王昕不知道的是,那些和他一样患有耳疾的小朋友也在得到很好的救治。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联合省残联等机构,开展国家人工耳蜗救助项目,未满5岁的重度耳聋患者将有机会获得免费治疗。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生育听力健康的孩子。”戴朴说。明年初,该院将深化与省残联等机构的合作,运用该院世界领先的耳聋基因产前诊断技术,在省内开展海南省耳聋家庭基因筛查项目,为那些有家族耳聋遗传史的孕早期妇女免费开展耳聋基因产前诊断。
王昕的愿望,在一群爱心人士的接力中,一个个地实现。也许,若干年后,坐在耳聋患者诊疗室的大夫,会是那个有着小酒窝、爱笑的王昕。
- 上一篇:仙居县85名听力残疾人免费获得助听器
- 下一篇:涉县为46名残疾人免费发放助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