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

人口老龄化正悄悄走进人们的视线

2012-10-24 09:00来源: 云南网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正悄悄走进人们的视线。截至2011年底,昆明户籍老年人口达84万余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5.48%,而“昆明市老龄化程度正以每年超过5%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15年,昆明市60岁以上的昆明户籍老年人将达到126万人,约占户籍总人口数的21%以上,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老年生活如何过?“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都真正落实到了吗?重阳节前夕,记者随机调查了昆明市的一些老年人,了解他们最真实的生活。

天一亮就起床 忙着买菜做早饭

四季如春的气候造就了昆明慵懒的慢节奏,周末不睡到吃午饭是不肯起床的。然而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被推翻——上了年纪的人,随着大脑和身体的衰老,睡眠时间也越来越少。

“七点钟天就亮了。”70岁的杨老倌总是在天亮之前就醒了,他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汽车声,就这样天就亮了。不过,杨老倌说,他很少在早晨看电视,除了怕影响儿子、儿媳休息,还有一个原因是早间节目少且单调,“没好看的,干脆不看了。”

天亮了,杨老倌也出门了。早市上活跃的几乎都是老年人的身影,而他们中,有一部分人的任务,和杨老倌是一样的——为家人、子女做早饭。其实,自从退休后,杨老倌每天只有两项任务:做早饭、做晚饭。早市的菜新鲜,价格也较便宜,杨老倌会选择在早市上把一天两顿饭的菜都买好。

杨老倌说,多数情况都是早饭做好了,可儿子、媳妇吃的并不多,“随便扒上几口就走了”。不过,杨老倌乐在其中,“至少有事做。”

吃罢早饭,杨老倌一天中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一半,接下来的七八个小时,他会到附近的小广场上遛遛弯,跟别人学习打太极、下象棋,“杨老倌”便是朋友们对他的称呼。直到半晌,众人渐渐散去,杨老倌才极不情愿地起身回家,“也不饿,回去看看电视、随便吃点东西再睡会儿觉就到下午了。”

退休工资不高 找人聊天成生活重点

每天早晨,永昌花园都聚集了不少老年人,他们或参与各种健身活动,或三五成群聊着天。几名听力已经基本丧失、年过9旬的老人每天都会出现在这里,彼此听不见,互相也没什么交流,围坐在一起只图有个伴在身边。

走廊的一角,74岁的万玉珍正和年过8旬的老同事交谈着。万玉珍是昆华医院的一名工人,1988年退休后,便和二女儿住在一起,女儿忙着上班天天早出晚归,基本谈不上对她的照顾。反倒是四五十岁的女儿至今未婚,其个人问题更让老人忧心。

万玉珍的退休工资并不多,每月2000多元,加上身体不好,因此在丰富老年生活上,她不敢多花钱,每天,找朋友聊天成了她的“重点”。她所居住的小区位于严家地,小区内没有较全的健身设施,所以上午她会到永昌花园,那里聚集了很多从其他小区过来的老年人,最远的有从丰宁小区跑到安康路菜市场买菜后,再散步到永昌花园闲坐一会。下午,万玉珍会去弥勒寺,“远了去不了,上车、下车挤不得。”

其实,永昌花园的健身设备并不齐全,有些因为年岁太长而出现老化迹象,老人们爱到这里,是因为这里是附近最能汇聚人气的地方。

在记者走访中,有七至八成的老年人表示,自己的主要活动场所集中在小区和附近的小花园、小广场。而这其中,又有近九成的老年人表示,对周围公共场所的活动设施配备不满意,认为在器材配置和社区活动的组织上仍有较多上升和改进的空间。

进城带孙子 两老过着“双城生活”

遇到梁阿姨时,她正带着孙女坐在丹霞路的街头,和小卖店的店主聊天。

今年6月,胖乎乎的孙子诞生了。梁阿姨老两口赶紧从文山广南老家上来,照顾儿媳和孙子。在昆明住不惯又惦记着家里,过了百天,老伴就一个人回了文山。“也不知道他回去怎么吃饭,家里肯定乱套了。”梁阿姨说,每天孙子睡着了,她闲着时就会记挂家里,老伴不会做饭,婚后这么多年,两个人从来没分开过,“为了子女,也没办法。”

梁阿姨每天都会给老伴打电话,有时听到他饭点时还没吃饭,梁阿姨就会担心,“毕竟年龄大了,饥一顿饱一顿的,我怎么放心?”好在“十一”,儿子、媳妇都放了假,梁阿姨才得空回文山看看,住了几天又回来了。

梁阿姨说,儿子儿媳都是普通的上班族,每个月还得还房贷,所以现阶段主要是靠双方父母照顾孩子,“和亲家轮换着照顾,有人替的时候我就回去住段时间。”梁阿姨告诉记者,以目前儿子的条件,还请不起保姆,所以她还要呆在昆明很长时间。

靠低保生活 不敢奢望养老保险

57岁的张洪空在云兴路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门口摆了一个自行车修理摊维生。儿女都去了广州,学历不高,只能在工厂当工人,全家人唯一能聚在一起的时间就是春节,“我们都会回老家去。”

从四川老家来昆明十几年,他都没有在昆明扎下根,一个月仅1000余元的收入,仅仅够他和老伴租间民房,余下的做生活费。谈起养老问题,张洪空说,目前的条件,他根本没想过购买养老保险。张洪空说,等将来老了,干不动活了,还是想回老家养老。

和张洪空一样在这座城市,靠自己的双手打拼的还有吴国荣。其实张洪空对老年生活的某种担忧,如今正发生在吴国荣身上。

已经89岁的吴国荣回忆起来在昆明的日子,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我太苦了。”老人说,她守了一辈子寡,1953年10月来到昆明后,先是给别人当奶妈,后当保姆,靠着每个月十几块的收入养活着一子一女。“再后来我就给别人加工手套,一双4厘钱,打50双手套才两三毛钱。”老人十根手指全是肿的,老人说,这是年轻时干活累的。前几年自己还做米浆粑粑在街头卖,由于年龄越来越大,走起路来脚下软绵绵的,才歇了下来。老人现在每月靠低保维生,在居委会照顾下,还在棕树营租住了一套公房,房租每月47.9元。不足50平米的房子挤了她和儿子一家三口,“孙子现在十几岁了,睡觉都没有地方,天天挤在走道上。”

老人说,她也想买养老保险,但是自己现在每月的低保只有两三百元,没有任何积蓄,儿子平时开车,也挣不了多少钱,女儿始终嫁出去了,况且她也拿低保,想买养老保险,一万块钱对于她来说算是“天价”了。

老人说,现在她不太敢奢望养老保险,只希望找人代写份申请,能替儿子一家再租套公房分开住。

经济不错 热衷老年活动中心兴趣班

王国芬今年65岁,虽然退了休,但她也没闲着。王国芬有一子一女,儿子大学毕业后便留在北京工作,只有女儿留在身边。1992年,王国芬从单位退休,便担负起了接送外孙上学、放学的任务。

住得离女儿家近,王国芬每天早晨都要到女儿家接外孙,送他上学,中午还要照顾孩子吃午饭,到下午4点,王国芬先去菜市场买菜,再到学校将外孙接回,一边做晚饭,一边督促孩子写作业,直到外孙上初中,这种照顾才因为孩子离家远、能够自理了而结束。

闲了两年,王国芬就觉得日子无聊了。2000年,王国芬在老伴和朋友的鼓励下,在老年活动中心报了兴趣班,插花、电子琴、舞蹈……几年下来,王国芬的兴趣全被引了出来,根本闲不住,她调侃称自己现在也是“文艺青年”,而这个词,是从外孙那里学来的。

她和老伴每人每月有几千块的退休工资,加上儿女们给的生活费,条件好了,年轻时想学又没机会学的,王国芬说,她都想“一样一样挨着学会”,每天她早早就出门到老年活动中心占位子,兴趣班人很多,“去晚了,就只能站在走道上听课。”

据统计,截至去年,昆明市共有115所老年大学,仅可以让5万名老人享受老年教育,即每100名老人中只有5人能上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也只有1130余个,平均下来,每713名老年人要共用1个活动场地。

老龄化不断加剧,加上有不少“新昆明人”随子女来到昆明,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的供需矛盾将越来越大。而在记者采访中,有多名老年人表示,他们选择上老年大学还有一个原因是社区内可供老年人健身、娱乐的基础设施配备不足,“天天打牌、聊天实在太无聊了。”于是,这些经济条件算不错的老年人,又重新走进了课堂。

养老院生活 “左邻右舍”都是伴

午后的阳光带来融融的暖意,位于小屯的昆明市社会福利院里,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椅子上晒着太阳。78岁的蒋桂华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织着毛衣,毛线是儿媳特意给她买来的。

1980年,蒋桂华的丈夫撒手人寰,她只能努力工作,撑起这个家。从事通信工作的她,如今已经退休28年了。两个儿子已成家多年,都想让她一起住,但她觉得生活习惯、饮食、交流方面都有差异,始终不方便,还是想单独住。儿子们不放心,思来想去,提出让老人到养老院居住,蒋桂华答应得很爽快。

蒋桂华住的是老年公寓的单间,每个月1600元。自从住进来之后,她就把自己的积蓄全部交给儿子了。没钱花了就提前通知一声,儿子过几天就会送来。对于那些神智清晰、能够自理的老年人,要出去养老院,子女必须得签合同。蒋桂华的儿子也签了这份合同,不过,蒋桂华不会单独出去,“我对这附近一点都不熟悉,要是缺什么了,都是托出去的人带给我。”

蒋桂华是个乐观、想得开的老人,在养老院生活的这两年,她觉得自己过得很舒心,也真正把养老院当成了家。过节,儿子和儿媳们来接她,但吃完晚饭后却始终拗不过她要回养老院的要求,只得把她送回来。蒋桂华解释,自己不常在儿子家住,不熟悉,“他们不自在,我也不自在,还是回来养老院好。”

蒋桂华说,也正因为这样,儿子、儿媳反倒对她更好了,周末只要一有空就会来看她,“平时做了什么好吃的,儿媳也会特意让孙子送过来。儿媳也是女儿,都对我挺好的。”

蒋桂华不喜欢自己居住的小区,左邻右舍都不认识,曾经她的一个独居的朋友就是去世好几天才被发现,“防盗门一关,人和人的距离都隔开了”。住在养老院里,一出门就是花花草草,“左邻右舍”又都是同龄人,这让她想起了六七十年代住过的四合院,邻里之间有来有往、互相照顾,因此自然也就对养老院亲切了几分。

“其实住在养老院也寂寞,以前的朋友没有一个在这里,来了以后一个都不认识。”“饭菜也做得不好吃,老年人胃口、牙口都不好,有一次炒的火腿,咸得要死,还咬不动。”不过,蒋桂华说,抱怨归抱怨,这些都是不足挂心的小事,她还是喜欢在这生活。

老红军、百岁老人可获赠“人生后花园”

本报讯 记者韩海阔 昨日,2012年重阳节“爱心敬老”惠民工程示范基地在长松园举行奠基仪式。红军老战士、百岁老人将被免费赠予“人生后花园”。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云南省殡葬协会、昆明市民政局殡管处、云南省老龄委与星长征集团长松园公司联合举行。“爱心敬老”惠民工程中的一大亮点是寻找昆明市尚健在的红军老战士、健在的百岁老人,这些老人将被免费赠送陵园福位产品和免费全套往生礼仪服务。

此次捐赠的陵园福位共有1500座,价值4000万元。首批10座公益陵园福位已经移交云南省及昆明市殡葬部门。

老人们都在过节 独臂老妪在卖花

本报讯 见习记者普焘 昨天是重阳节,网友“萌系生物拉面君”发微博称:“在昆明小花园独臂卖花老奶奶大家都应该见过。据说今年四月份老伴也去世了。昨天路过时,发现生意并不好。很可怜的一个老人。今天重阳,请路过的亲照顾一下老人家的生意。少买个蛋筒,多买两袋缅桂花。”

下午5时许,在青年路小花园麦当劳店前,记者见到了这位失去左臂已经72岁高龄的王云书奶奶。记者看到,老人摊前的花已经售空,还剩下一小袋鞋垫。老人耳朵上戴着一副看起来有些旧的助听器,裤子上有两个破洞。“今天生意不错。”看到记者后,王奶奶微笑着说。

今年4月,王奶奶的老伴突然离世,她目前住在老伴原来单位的房子里,靠卖花赚取生活费和医药费。王奶奶告诉记者,她的左臂,是在1989年的一次意外中失去的。“自从失去老伴后,我就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王奶奶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四川老家,“平时会接到儿女的电话,但是很少”。

据王奶奶介绍,她已经在这里卖了10多年的花,“早上8点多起床,要卖到晚上10点左右,每天仅卖20多块钱。”为了省点钱,王奶奶平时都不敢在外面吃饭。由于没有交流的地方没有娱乐,晚饭后老人就洗脚睡觉了。

当问到为什么不回家时,王奶奶说,自己家里比较困难,在家里闲着不如在外面赚点生活费,减轻家人负担。“一个人太孤独了,打算过年的时候回家一次”。

重阳节敬老

盛高大城小区 吃着营养早餐100多位老人登高过重阳

昨日上午8时,盛高大城小区的100多位老人一大早就来到了物业中心,他们大多身穿运动服,脚踩运动鞋,一个个神采奕奕。他们是来参加由盛高大城的物业服务中心组织的“登高过重阳”活动。此次活动的费用均由物业承担,小区物业还贴心地为每位老人准备了一份营养早餐,包括牛奶、面包、卤蛋等。

棕树营北区 九九敬老节座谈会老人们参与热情高

昨日上午9时10分,棕树营北区社区居委会在棕树营老年活动中心举行了九九敬老节座谈会,社区老人们早早就到了会场。社区工作人员称,由于社区老人非常多,组织外出不方便,所以今年换了一个形式。“本以为来座谈会的人会少,没想到老人们还是非常热情地参与了这个活动。”

幸福家园 80位孤寡老人吃上爱心餐

昨天是重阳节,居住在昆明北市区幸福家园小区的近80位孤寡老人,来到由“昆明好人”王兰兰等人筹资援建的爱心食堂里就餐,感受节日的温馨。

红菱社区 结对帮扶空巢老人

昨日下午3时,红菱社区在会议室召开了“一对一”帮扶空巢老人座谈会。社区邀请了10位空巢老人代表与志愿者代表进行交流,通过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听取老人对社区开展青年志愿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以心灵关怀、读报活动和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项目。据了解,本次活动开展时间预计一年,志愿者们将不定期地展开各类关怀服务,积极为空巢老人送去温暖。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