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残障学生有权选择学校就读,学校对残障学生必须“零拒绝”;台湾对听力障碍学龄前儿童的康复,采取每周一次到机构个性训练,平常则让他们融入正常幼儿园学习;当残障学生生活遇到困难,社会工作者会及时介入,帮助协调……近日,记者走访台湾雅文基金会、台北妇联听障文教基金会,了解到台湾对残疾儿童的照顾的做法,值得深圳借鉴。
多年来,台湾在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就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圳一直通过多种渠道向台湾的同行取经。最近,记者受深圳残联委托,前往台北重点了解台湾对听力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
听障儿童训练社会机构实施
台湾的听障儿童训练,均由非政府机构实施。其中台湾雅文基金会与台北妇联听障文教基金会是训练学生最多的两个机构。
记者首先来到雅文基金会。这个来自美国的乔安娜和她的台湾夫婿郑钦明创建的基金会,起源于他们的第二个女儿先天性极重度的听力损失。
得知孩子重度失聪,夫妻俩寻遍世界名医,最后他们选择“听觉口语法”教导她,现在已经大学毕业的女儿不仅能流利地说话,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甚至可以打电话与人聊天!
夫妻二人1996年在台北创立了“雅文儿童听语文教基金会”,现在已经服务超过2000多个听损儿家庭。
而台北妇联听障文教基金会创办于二十年前,最早机构在台北妇联会附设的惠幼托儿所里,开办了教导3到6岁听损孩子说话的听障班,这也成为台湾最早从事听损早期疗育的机构。后来台北妇联会捐資成立了妇联会障文教基金会,正式以专责机构來推广服务。在该机构康复的听障儿童,基本上都得到了政府的全额资助。
记者先后在两个机构参访,发现他们对听力残障儿童的听力康复模式,与深圳有很大区别。
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模式
记者看到,两个机构都是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模式。根据预约的时间,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机构,在一个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在小而温馨的教室进行针对性训练。除了每周一个小时特训,平常这些带着助听器或者是人工耳蜗的孩子,像健全儿童一样,在普通幼儿园上学。
台湾雅文基金会总干事叶淑芬告诉记者,孩子平常的听力、说话训练,主要由家长负责。每周一次家长带孩子到机构上课,一方面是老师检查孩子的训练效果,更重要的是,教会家长接下来的一周,该如何针对性地对孩子的听说进行训练。
台北妇联听障文教基金会教学组叶静雯主任介绍,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效果显著,经过一对一训练、家长全力配合,以及孩子在普通幼稚园的融合,孩子基本上都能够在上小学的时候,进入正常学校就读。
对于这样的做法,深圳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副主任黄群告诉记者,深圳目前对听力残障儿童康复训练,采取的是全天集中在中心上课、训练的模式,该中心就像一个只接纳听障儿童的幼儿园。相对于台湾的做法,深圳目前的做法,听障儿的康复完全交由老师承担,没有将家长的作用发挥出来,从效果上来说,不如台湾的做法明显;另外,将听障儿童集中在一所幼儿园,对于他们融入正常社会不利。还有,中心可容纳的学生有限,而台湾的模式,可以使有效的场地、教师资源,让更多的听障儿童受益。如他们中心仅能接纳数十名听障儿,而台湾的两个机构,则可以同时为数百名听障儿提供服务。黄群认为,台湾两个基金会的康复模式,非常值得深圳借鉴。
对于台湾残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政策,记者也进行了调查。
残障儿童可自行选学校
两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依据台湾的“身心障碍者保护法”规定,除交通接送服务、特殊教育班(校)、课后照顾、学杂费及奖(助)学金补助外,台湾残障儿童入学,国民中小学校对残障儿童的入学申请,须“零拒绝”,同时还要设置资源班,为身心障碍者融合教育服务提供帮助。
台湾为听力障碍人群提供助听器材的科林公司副总经理林云杉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相关情况。他说,台湾中小学生入学与内地一样,采取就近入学的方式,但是残障儿童不受这个规定的限制,可自行选择学校。只要有学位,学校均不得拒绝。由于这样的特殊政策,台北专门接纳残障儿童的启聪学校,在校人数从前些年的800人,减少到目前的120人左右,绝大多数残障学生融入了正常社会。
“名校”不拒绝残障学生
据介绍,虽然这样的政策会让不少残障儿童家长把孩子往“名校”送,但这些名校并未拒绝残障学生。一来这些学生未来毕业后继续升学,政策规定其录取分数线比健全学生低,因此他们不会拖“名校”升学率后腿;另外,一旦有残障学生入学,各教育局会配备社工进入学校,帮助学校辅导、帮助残障学生,甚至会陪同有需要的残障学生上课。
对于这些政策、举措,市残联组宣部部长宋锐告诉记者,由于政策配套、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台湾残障学生入学没有给学校增加过多压力,是实现学校“零拒绝”的重要前提。他说虽然根据相关法规,深圳学校不能拒绝残疾学生就近入学,但实际上目前残疾学生入学难还是现实。没有专业师资,没有社工介入,其他学生家长有意见,让学校接收残疾儿童困难重重。
宋锐认为,台湾的做法值得深圳学习、借鉴,要让残疾儿童入学减少压力,政府职能部门就必须相互配合,而不能将压力全部放在学校。加强特殊教育师资进入普通学校、社会工作者的配备、建立不同于健全学生的残疾学生评价体系等等,只有拿出一整套“组合拳”,才可能让深圳的残疾学生上学不再困难。
宋锐告诉记者,台湾的这些政策、做法,对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学生入学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其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模式,值得深圳同行借鉴。
- 上一篇:孩子们的“李爸爸”:“我愿做孩子们的耳朵”
- 下一篇:幸福新津 残疾人乐享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