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听力学网汉东声总编认为,这种助听器从本质看,还是一种放大为主的助听器器械,不同的是在放大多少和在那些频率放大的计算方法方面。我们详细分析了神 经补偿器的原理,据研发者称,他们没有使用传统的增益计算方法,因为这些方法主要还是提供在每一个相关频率所需的增益。他们认为,应该从患者对声音信号声 谱的总体能量以及发生类型来解决助听需求,因此,从放大来看,他们认为应该保证声音信号能在患者耳蜗,产生出那正常人一样的频率图,从耳蜗神经学看,由于 这种全面的刺激,耳蜗对声音的反应的特征也应该和正常人一样。只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听障患者便能重新听到声音,尤其在噪声环境下,能和正常人一样地聆听。
从验配看,该公司的验配软件和传统的助听器验配软件一样,可以调试放大的主要功能,比如降噪、方向性和声反馈控制等,唯一不同的是在软件中心位置,增加了一个可以调试“神经补偿对比”强度的功能,据悉这是该公司的核心技术,已经申请专利。
对此中国听力学网也做过较深入的调查,该公司创始人其实是原助听器芯片公司的管理人员,而这项技术早在几年前便开始宣传,但是发展并不明显。不过,近期该 公司和荷兰一家生产微型助听器公司合作,试图嵌入这种神经补偿算法,借此推广助听器。汉总编评论说,这种方法并不陌生,多年前,我们已经看到从澳大利亚人 工耳蜗拓展出出来一种助听器算法,也是宣称和传统的增益算法不同,注重对整体放大效果的控制。不过,到今天,这种算法也基本消声隐迹。
到底神经补偿助听器的效果如何,还需大量的临床论证。目前还没有看到进一步的数据。对此,中国听力学网将持续关注。
- 上一篇:宜宾南溪:聋哑学生制作巨幅手抄报 献礼十八大
- 下一篇:聋哑人无偿献血被拒绝有据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