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走进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所有班级中都会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虽然发音不够标准,但孩子们仍认真地诵读着,每一个字每一组词,都被他们在打着手语的同时大声念出来。聋而不哑,这正是学校一直努力追求的,为了让学生以后能顺利融入社会,学校要求聋生从进校第一天起,就要开口说话。
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于2002年7月由原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和东城培智中心学校合并而成,主要面向市区、兼顾招收全国听障和智障学生。现有学生两百余人,年龄从4岁到18岁不等,分别在聋部和智障部学习。在办学实践中,学校提出了“有爱无碍、教育康复、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尤其是“有爱无碍”这一理念,在要求聋生开口说话这方面,尤为突出。
据介绍,从刚入学开始,聋部的老师们就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打手语的同时开口说话,“这对他们来说很难,因为听力受损或缺失很影响他们说话的能力。”但老师通过以音带词、辨识图片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发声,即使最初回应老师的只是一声声的“啊”。但时间长了,“啊”变成单词,再一点点形成长句,现在,学校聋部的每个学生基本都能做到伴着手语开口说话,即使发音不算清楚,但还是能做到有口型、有声音。
聋部启音班的赵阳4岁进入学校,最初总用手语表达,班主任梁老师就一点点教,从气声到“啊”,从单词到长句,两年过去,小赵阳已经变成了一个爱说话的学生,“遇到她感兴趣的话题,甚至还会主动找你说。”梁老师表示。
在教学生张口发声时,老师们也付出了很多。在聋部二年级的班会课上,记者注意到邢老师语速一直较慢,声音却很洪亮,一边打着手语一边通过声音和学生交流。当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用手语回答时,邢老师会特意再问一遍,并告诉学生要说出来,有时候一个问题要重复上三四遍,可是邢老师却一直坚持,直到听到学生的声音。
聋而不哑,为了学生进入社会时减少和普通人沟通的障碍,这也符合学校的“为残障学生一生成长和生活奠基”的办学宗旨。
- 上一篇:新津县残联为老干部免费配戴助听器
- 下一篇:岳阳聋哑人联手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