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

西部地区听障青年的婚恋观调查研究

2012-12-14 08:58来源: 互联网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西部地区听障青年的婚恋观调查研究

教育科学学院  冉 健  冉茂琳  杨 悯  陈 渔

 

摘  要:研究听障青年的婚恋观对构建其和谐婚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对重庆、四川、云南、甘肃、宁夏等西部城市的400名听障青年进行了量化调查。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了听障青年对恋爱、婚姻的相关信息,可以作为我国目前以及未来听障青年恋爱和结婚的一个重要参照指标。

关键词 :听障青年 婚恋观恋爱观 择偶观 婚姻观 性观念

    婚恋是个体实现完整人生的必要形式,没有婚恋,没有两性的结合,人生是不完满的。同时,婚恋也是人类实现健康繁衍的必要形式,是个体所承担的天赋使命。对于听障青年而言,由于自身身体的缺陷就更应该重视人生的这一环节。因此,在多种可能的情况下,如何使听障青年的这一重大选择能够有利于他们及其家庭的幸福,是十分重要的。本调查研究从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和性观念四个方面对听障青年的婚恋观进行了浅析。

一、问卷制作

   本次调查问卷参考胡利人等编制的婚恋观调查表编制问卷,该问卷包含7道基本信息题和19道正题,均为单选。内容包括听障青年的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和性观念4个部分,各部分设置了数目不等的小题。

二、调查对象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考虑到本次调查的现实意义和各地区的差异,我们对重庆、四川、云南、甘肃、宁夏等西部城市的听障青年进行了随机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20份,有效回收率80%。其中男生180人,占56.25%,女生140人,占43.75%;18-25岁的有138人,26-30的有98人,31-40的有84人;家住农村的118人,家住城市的有132人,城镇70人;家庭教养方式是严格的有66人,平等的有236人,溺爱的有18人,文化程度大学有172人,中学的有116人,小学有32人,无文盲;调查对象中有168人为全聋,占总数的52.5%人,中度聋有76人,占总数的23.75%,轻度聋有50人,占总数的15.625%。婚恋状况中已婚的有84人,离婚的有4人,正在谈恋爱的有54人,其它的有178人。

三、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文献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及统计法,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问卷调查   采取无记名形式,获得数据后,运用Excel 2003和SPSS 15.0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检验,以提高本次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明晰度。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恋爱观

   恋爱观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恋爱问题上的集中反映,是一个人对恋爱前和恋爱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不但决定一个人择偶标准的形成,而且对其未来婚姻及家庭的稳定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它也是婚恋价值取向的核心部分。

   在恋爱动机观点上,选项中有6.875%的人选择“寻求精神寄托”,有10%的人选择“寻找结婚对象”,有17.50% 的人是为了“找一个伴侣”,其中,45%的人是为了“追求真爱”而谈恋爱,另外有20.625%的人没有明确表态。可以看出听障青年的恋爱动机以理想观念为主,恋爱动机也比较单纯,但也不能排除功利性行为。并且听障青年的恋爱动机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同时听障青年无论其听力损失程度还是家庭教养方式在恋爱动机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

   从调查结果可知,听障青年在对自己恋爱能力的评价上普遍比较自信,此选项中,选择“非常自信”的占22.50%,选择“比较自信”的占30.00%,选择“一般”的占38.75%,选择“不太自信”和“非常不自信”的仅占8.75%,由此可见听障青年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恋爱有自己的主见,但是其对恋爱能力的评价上受自身文化程度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文化程度对恋爱能力的影响[n(%)]

 

文化程度      大学      中学      小学      文盲      总计      F      P

   恋爱能力

   非常自信     26(15.12)  27(23.28)   18(56.25)    0    71(22.19)

   比较自信     52(30.23)  36(31.03)   8(25)    0    96(30.00)  6.901  0.001

   一般         74 (43.02)  45(38.79)  6(18.75)     0    125(39.06)

   不太自信     16(9.30)    8(6.90)      0          0    24(7.50)

   非常不自信   4(2.33)       0          0          0    4(1.25)

 

 

 

 

 

 

 

 

  在对事业与爱情的看法上,认为“事业比爱情重要” 的占19.475%,仅有4.375%的人选择了“爱情比事业重要” ;选择“事业比爱情重要”的比例大于选择“爱情比事业重要”的比例,其中选择“事业比爱情重要”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而持二者同样重要观点的人有58.75%,17.50%的人还没有考虑,绝大多数听障青年选择“爱情和事业同样重要”,男女性别无显著性差异;选择“事业比爱情重要”的比例大于选择“爱情比事业重要”的比例,其中选择“事业比爱情重要”的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这与当今经济体制和中国的传统观念有关,在这个选项中听障青年的选择是比较理性的,基本立足于现实。

(二)择偶观  

   听障青年对失恋的态度反映如下,有20.00%的人选择“有机会再找一个”,而选择“通过学习或者工作忘记一切”的人有32.50%,认为“失恋无所谓”的有22.50%,剩下25.00%的人选择了“其它”。 总的来说,大部分听障青年对失恋持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他们抗恋爱挫折能力较强,但其中有25.00%的人选择了“其它”,他们在面对失恋时,不排除会有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如跳楼、自杀等。经统计发现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听障青年对失恋的态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家庭教养方式对失恋的影响[n(%)]

 

家庭教养方式           严格         平等        溺爱      总计        F      P

对失恋的态度          

等待机会再找一个       21(31.82)    38(16.10)     6(33.33)     65(20.31)

通过学习或工作忘记一切30(45.45)    74(31.36)     0         104(32.50)  5.217  0.006

无所谓                 11(16.67)    54(22.88)     6(33.33)     71(22.19)

其它                   4(6.06)      70(29.66)     6(33.33)     80(25.00)

 

 

 

 

 

 

 

  所谓择偶观是指择偶者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指导下对理想恋爱对象的主客观条件的要求,择偶标准、择偶方式,直接反映了人们择偶时的心理活动。在当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生存环境也逐步接近现代化,人们越来越追求浪漫爱情是婚恋发展的总趋势。但是,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存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家庭之间的较大差异。[1]

   听障青年作为特殊群体之一,他们的家庭背景、人生观和世界观也还存在差异。我们还发现,影响听障青年择偶取向的因素是多元复杂的,因而,择偶的标准类型也呈现多元化。关于男女青年择偶的基本标准,邓颖超同志曾经讲过:“男女青年最好都能有各自择偶的基本标准,倘若没有择偶的基本标准,在和异性朋友的往来中,年轻人,特别是女的往往会感到没有把握,不知如何应付,因一时的感情冲动,便轻率结婚,其结果,得不到美满婚姻。”[2]

   在统计听障青年的择偶因素中发现,选择“外表,年龄”的占4.375% ,选择“人品,性格”的占53.75%,选择经济情况的占5.625%,选择“学识,学历,与健康”的占15.625%,选择“其它”的占20.625%,可以发现大部分听障青年的还是以“人品,性格”作为择偶标准,由此反映他们在择偶标准上趋于求真务实,看重对象的内在素质,而不是对象的外在条件,注重建立精神型恋爱关系,这种择偶标准与社会发展同步,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另外在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有的听障青年也认为,在选择伴侣时,爱就是爱,无须讲什么条件和理由。对此,胡振开先生认为,这其实是大错特错,因为按照这种观点去谈恋爱和结婚的人,很少有美满的结局,不考虑基础条件,就会给婚姻带来危机。双方的条件虽然不能完全决定婚姻的成功,但一般来说有助于婚姻的成功。[3] 因此,听障青年在选择伴侣时,一定应把对方美好的心灵,如善良、正直、负责、诚实等品格作为自己选择的重要条件,这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上的爱情,才能幸福、持久。正如《蔡元培全集》里所言:“婚姻之始、必本诸纯粹之爱情,以财产容色为准者,决无以永久之幸福,盖财产之聚散无常,而容色则与年俱衰,以是为准,其爱情可知矣。”

   统计发现,在听障青年希望交往选项中听力损失程度对其并无显著性差异,28.75%的选择了“健听人”,他们希望与健听人一起生活;41.88%的人选择了“聋人”,认为与聋人交往更好;10.00%的人选择了“重听人”;19.37%的,认为“无所谓”,也就是说不管是健听人还是聋人,他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以看出,大部分听障青年还是愿意与聋人交往,是较为认同他们的聋文化的反映。另外,我们还发现家庭教养方式这一因素对其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严格和平等的倾向于选择聋人作为交往对象,而溺爱的倾向于选择重听,由此看出家庭环境因素对择偶对象的影响之大(见表3)。

表3 家庭教养方式对听障青年选择交往对象的影响[n(%)]

 

家庭教养方式         严格         平等        溺爱       合计         F       P

交往对象          

健听人             30(45.45)      62(26.27)      0        92(28.75)

聋人             22 (33.33)     105(44.49)    6(33.33)    133(41.56)  4.350   0.015

重听               10(15.15)      14(5.93)    8(11.11)    32(10.00)

无所谓             4 (6.06)        55(23.31)   4(22.22)   63(19.69)

   在男女婚恋模式上,男女性别并无显著性差异,41.875%的选择“男大女小”的传统年龄模式,1.25%选择“女小男大”的年龄模式,56.875 %的人选择“真爱不受年龄限制”的开放模式,体现了二十一世纪青年的婚恋观的开放性。

   改革开放之前,青年们的恋爱对象主要是通过朋友、亲戚、同事等的介绍,形式比较单一,1979 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四川江津市某中学教员丁乃钧因种种原因尚未成家,他看到《市场报》上载有不少的商品信息,突发奇想,提笔写了一则征婚启事,连同自己的处境及何种原因自己至今独身的信件,一起寄给《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报社为是否发表这则征婚启事开了四次讨论会后谨慎发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第一则征婚启事。这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怀着新奇的心情观望着这一新事物。1988 年以后,“征婚启事”已被广泛的接受,与青年、婚恋、家庭有关的报刊纷纷开设了“鹊桥”、“心桥”等征婚专栏。[4]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青年的择偶方式日益多样化,继“征婚启事”后相继出现了婚姻介绍所、婚托、电视征婚广告,青年们可以通过这些媒介来结识婚恋对象。[5]数据显示,有60.00%的人选择了“自由恋爱“,7.50%人通过朋友介绍,有2.50%的人选择了“网络恋爱”,6.25%的人选择了“父母之命”,23.75%的人选择了“其它”,由此可得,听障青年们择偶方式的多元化,主要选择了“自由恋爱”,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中选择“网络恋爱”的人仅有较小部分,反映出听障青年择偶方式普遍比较理性,从而也体现了他们与时俱进的观念。

(三)婚姻观

   婚姻是爱情的最终归宿,是一对有情人带着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人却说婚姻是围城,现今社会闪婚、闪离、试婚、网婚、不婚等说辞层出不穷,人们的婚姻现状令人担忧,传统的家庭关系遭到破坏。我们对听障青年的婚姻观调查显示:在对自己会在哪个年龄段结婚的观点上有15.625%的人选择在25岁之前,有55.625%的人选择在25-28岁,有20.00%的人选择在28-30岁,有8.75%的人选择在30岁以后结婚,由以上数据可看出,受到时代的影响,以及国家“晚婚晚育”政策的实施,其中大多数听障青年愿意在25-28岁结婚,同时也说明他们同很多正常人一样有很强的事业心,要先为婚姻打下物质基础,并且这个年龄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也比较成熟,体现了听障青年成熟、理智的婚姻观。吴立萍认为,现阶段我国青年的婚姻基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高层次的婚姻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婚姻关系;第二层,亚层次的婚姻基础,这层则是以爱情作为婚姻的条件之一;第三层,低层次的婚姻基础,这层是以小农生产方式派生出的低级婚姻,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手段。其表现形式是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功利婚姻、情欲婚姻等。[6]在促使听障青年结婚的因素中,55.00%的人选择“真心相爱”,13.75%的人选择“年龄达到一定程度”,15.00%的人选择“出于物质方面的考虑” ,16.75%的人选择“其它”,其中有55.00%的人是因为真心相爱而结婚的,可以看出大多数听障青年是超脱功利性的,并没有受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对于那些道德理想很明确的人,爱情一开始就不仅是一种感情,而且是一种道德义务。”真正的爱情是同高尚的道德融为一体的,没有高尚的道德就没有纯洁的爱情。[7]但也有15%的人较为现实选择了“出于物质方面的考虑”,还有13.75%的人是因为年龄达到一定程度才结婚的,对于他们来说,结婚成了一种使命,剩下16.75%的人还考虑到了其它的因素,总体来说,听障青年在结婚因素的考虑上是比较单纯、健康的,这与听障人士本身单纯的性格有关。

   在看待婚姻与爱情的关系观点上,有44.375%的人认为“有爱情就要结婚”,有23.25%为“有爱情不一定要结婚”,有32.50%认为“爱情与婚姻关系不大”,一般说来恋爱是走在婚姻的路上,婚姻是恋爱的最终归宿,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

   认为有爱情就一定要结婚,在调查听障青年在这一观点的看法上,有44.375%的人认为有爱情就要结婚,这种观点是比较传统的,当然有他的两面性,其中23.25%的人持比较开放的观点,认为有爱情不一定要结婚,更多地考虑到了物质等其它较现实的东西,然而却有32.50%的人认为爱情与婚姻关系不大,这一部分人与前者比更加开放,甚至有些偏激,对于这一现象听障青年的家长、老师等应该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毕竟长久的婚姻多以真挚的爱情为基础。

   一段美好婚姻是幸福的,但是无论有多美好,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听障青年也一样,在婚姻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对他们而言,当在婚姻问题上受到侵害时,会不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是他们一个重要的问题,本调查数据显示如下:有40.00%人选择“会”,28.125%的人选择“可能会”,8.75%的人选择“不会”,有23.125%的人选择“没想过”,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听障青年的维权意识还是较强,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还是有31.875%的人选择了“不会”或者“没想过”,这种想法是令人担忧的,体现了一部分听障青年维权意识较差,不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还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在这一观点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4)。

      

                                表4  家庭教养方式对是否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影响[n(%)]

 

家庭教养方式                 严格        平等        溺爱        合计       F      P

会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会                          40(60.61)     84(35.60)     4(22.22)   128(40.00)

不会                       14(21.21)     71(30.08)     6(33.33)   91(28.44)     3.301    0.04

可能会                      4(6.06)       21(8.90)      2(11.11)   27(8.43)

没想过                      8(12.12)      60(25.42)     6(33.33)   74(23.13)

 

 

 

 

 

   

 

   听障青年对婚姻持久性看法上,有26.875%的人选择“非常有信心”,有39.375%的人选择“比较有信心”,有30.00%的人选择“一般”,2.5%的人选择“没多大信心”,1.25%的人选择“没有信心”。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听障青年对婚姻持久是比较有信心的,由此反映听障青年在婚姻中对自己是持肯定态度的,是比较积极的,但是仍有少部分出于各种原因的听障青年对婚姻持久性没什么信心。在统计听障青年认为婚姻与工作的重要性上,有5.625%的人认为“工作比婚姻重要”,4.375%的人认为“家庭更重要”,有72.50%的人认为“同样重要”,有7.25%的人“没有想过”,这一看法同恋爱观中的事业与爱情的看法有相似之处,选择二者同样重要的占大多数,同样符合当今经济体制和中国的传统观念,也体现听障青年对待婚姻与工作的理性,基本是立足于现实的;男女性别在该问题上无显著性差异。

    在“对离婚的态度”这一调查问题中,20.625%的听障青年选择了“既然结了就不要轻易离婚”,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观点,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婚姻的责任感;有19.375%的听障青年认为“不合适就该早点离婚”,他们的思维比较开放,较为豁达;持“婚姻应该天长地久,不应该离婚”这一观点的听障青年占16.25%,这种观点在夫妻双方没有感情问题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反之,维持婚姻会令双方都很辛苦,体现了听障青年一种传统但又太偏执的想法;有18.125%的人觉得“离婚对家中的父母和小孩有不好的影响,不应该离”,这部分人很无私、很顾家,但自己的幸福都保障不了又何谈照顾家人;另有25.625%的人选择了“其它”,他们在现阶段对离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看法。家庭教养方式对该选项的影响见表5。

表5 家庭教养方式对对待离婚的态度的影响[n(%)]

 

家庭教养方式                        严格        平等        溺爱        合计       F      P

离婚态度

既然结了就不要轻易离婚            20(30.30)     40(16.95)    6(33.33)      66(20.63)

如果不合适就早点离婚              14(21.21)     46(19.50)    2(11.11)      62(19.38)

婚姻应天长地久,不应离婚          10(15.16)     42(17.80)    2(11.11)      54(16.87)  2.294  0.104

对小孩或父母有不好影响,不应离婚  20(30.30)     36(15.25)    2(11.11)      58(18.12)

其它                              2(3.03)       72(30.50)    6(33.33)      80(25.00)

 

 

 

 

 

 

 



(四)性观念

    性观念是对性的一种态度、评价和看法。传统中国社会的泛道德论,强调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把性看作是“万恶之源”,是肮脏、丑陋的,性在婚姻中的意义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人们对性讳莫如深、不能公开谈论。时至今日,人们的性观念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张敏杰考察了中国性爱观的变革,认为人们对性的观念有以下四点变化:第一,性爱价值观念主体化,即将性看作是两性结合的感情基础,而非仅仅是生儿育女的工具;第二,性爱追求目标多样化,人们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爱情;第三,性爱评价标准人道化,更多的人认为性是个人的私事而不去过多地追究,这标志着一种新观念正在挑战;第四,性爱代际差异明显,即不同年龄,不同代间人们对性有不同的评价和选择标准。[8]  

    在听障青年如何看待婚前同居现象这一题项中,认为“只要两情相悦,同居不算什么”的人占17.50%,选择“只要避孕措施采取得当,同居不算什么”的有6.875%,有63.75%的人选择了“只要心理、生理成熟,同居可以理解”,剩下11.875%的人觉得“有违伦理道德,坚决不允许”。婚前同居尽管在现今社会很普遍,但是其影响仍是很深重的,哪怕是合理的生理需求也应慎重行事,事事要考虑后果,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周恩来总理曾在1963 年、1973 年和1975 年接见医务人员时多次强调性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在青少年中普及性生理知识。目前,上海、山东、北京的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性教育课程,但全国大部分高校在性教育方面仍无动于衷。性生理知识是关于性与生育的全部生物学的知识,如男性和女性的身体构造、功能性反应系统的特点及青春期的第一、第二特征、生育过程、反应与卫生常识等。通过性生理知识教育,使大学生认识性生理的发展规律,掌握和了解基本的性知识,包括避孕知识、计划生育知识、优生知识和性病防范等知识,从而减少和避免他们对有关性问题的无益的探索,从而促进身体的正常、健康发展。[9]听障青年的性知识教育也不容忽视,应该受到广大社会群众的高度关注,从而有效促进听障青年们健康正常的发展。

   听障青年在对“未婚先孕,恋人双方谁受伤害较大”的看法中,1.875%的人选择了“男性”,45.625%的人选择了“女性”,34.375%的人认为“对双方伤害一样”,另外18.125%的人觉得“不好衡量”。绝大多数人秉持着传统的观点,出于对隐形弱者的同情与理解,认为未婚先孕对女性伤害较大;而也有不少一部分人觉得未婚先孕对恋人双方的伤害是一样大的,是一种较为开放也很公正的看法;除去18.125%的人觉得不好衡量外,仅有1.875%的人认为其对男性的伤害较大,应该是出于对社会压力及社会责任感的考虑。

   听障青年在“婚前同居对婚姻生活的影响”这一选项中表现为:8.125%的人选择了“非常大”,13.75%的人选择了“比较大”,53.75%的人认为这“说不准”,15.00%的人觉得“比较小”,9.375%的人选择了“非常小”。黑格尔(Hegel)在《美学》中曾经写道:“在爱情里面确实有一种崇高的品质,因为它不是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现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主动活泼、勇敢、牺牲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10]黑格尔所说的“统一”,就是指双方彼此向对方负起道德责任。事实上,婚后夫妻双方的关系是否良好关键取决于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否牢固,婚前有否同居对婚后的生活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同时,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以上数据也显示这个问题“说不准”,不好把握。马卡连柯也认为,性欲对真正的爱情无任何的动摇作用,他说“爱情中的性欲是受人的理智和高级情感控制的。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爱情不能单纯地从动物的性的吸引力中培养出来。爱情的‘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的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一个青年人如果不爱他的父母、同志和朋友,他就永远不会爱他所选来做他妻子的那个女人。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性爱也就愈为高尚。”[11]

   听障青年在选择“出现婚前性行为的主要原因”中,有10.625%的人认为是“一时的性冲动”,9.125%的人觉得是“好奇心作祟”,50.00%的人选择了“情感深化的必然结果”,认为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的人占6.875%,剩下24.375%的人选择了“其它”。听障青年中一半的人认为这是情感深化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他们对婚前性行为的理解,又具有较正确而积极的思想导向。但总的说来,婚前性行为是不为我们所倡导的,我们应理智地处理恋人双方关系,构建和谐健康的恋爱婚姻关系(见表6)。

表6 家庭教养方式对性观念的影响[n(%)]

 

问题                                     严格      平等           溺爱          合计      F     P

怎样看待婚前同居现象

只要两情相悦,同居不算什么         5(7.58)     48(20.34)        2(11.11)       55(17.19)

只要避孕措施采取得当,同居不算什么6(9.09)     16(6.78)         0             22(6.86)  0.430  0.651

心理生理成熟,同居可以理解         49(74.24)   140(59.32)       16(88.89)      205(64.07)

有违伦理道德,坚决不允许           6(9.09)     32(13.56)        0             38(11.88)

未婚先孕,恋人双方谁受伤害最大

男性                               2(3.03)     4(1.69)          0             6(1.88)

女性                               42(63.64)   94(39.83)        10(55.56)      146(45.63) 2.37  0.097

一样                               14(21.21)   94(39.83)        2(11.11)       110(34.38)

不好衡量                            8(12.12)   44(18.64)        6(33.33)       58(18.13)

婚前同居对婚姻生活的影响

非常大                             10(15.15)   14(5.93)         2(11.11)       26(8.13)

比较大                             10(15.15)   32(13.56)        2(11.11)       44(13.75) 2.098  0.126

说不准                             38(57.58)   125(52.97)       8(44.44)       171(53.44)

比较小                             4(6.06)     42(17.80)        2(11.11)       48(15.00)

非常小                             4(6.06)     23(9.74)         4(22.22)       31(9.68)

认为出现婚前性行为的主要因素

意识的性冲动                       4(6.06)      26(11.02)        4(22.22)       34(10.63)

好奇                              2(3.03)      24(10.17)        0             26(8.13)  0.006  0.994

情感深化的结果                     42(63.64)    110(46.61)       8(44.44)       160(50.00)

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8(12.12)     14(5.93)         0             22(6.88)

其它                               10(15.15)    62(26.27)        6(33.33)       78(24.38)

 

 

 

 

 

 

 

 

 

 

 

 

 

 

 

 

 

 

 

 

 

 

 



五、结论与分析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听障青年婚恋观整体上比较积极健康,婚恋取向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这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时期有较大关联。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同时,随着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的扩大,中外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将会进一步加剧。因此,思想意识的多样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将会长期持续,听障青年在婚恋观上的多样性也会长期持续。但是,正视我国思想意识的多样性和听障青年婚恋观的多样性,并不等于要让这些性质各异的思想意识多元并存,任其自由发展,正确的选择是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引领听障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其中也包括婚恋观。

   但是,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听障青年的婚恋观也存在着部分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听障青年对自己的恋爱能力评价普遍较低,缺乏恋爱信心,存在自卑心理,这很大程度上是对自身身体障碍的介意,放大了与普通人的区别。在该方面,社会大众应从思想到行动上支持听障青年,帮助其克服自卑感,提高其恋爱自信。

   其次,听障青年大多数选择愿与聋人恋爱与结婚,选择健听人和重听的寥寥无几,不难看出听障青年沉醉于自己的生活圈子,不愿与健听人有过多往来,没有认识到这对他们的弊端,一方面,不便于对子女的教育;另一方面,一个家里都是聋人无法对一些应急事件进行处理,不利于他们的生命及财产等的安全。因此,我们呼吁听障朋友们应多与健听人往来、恋爱甚至结婚。

   再次,对是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其合法权益时,听障青年中近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不会”和“没想过”,这是个及其令人担忧的现象,我们应加强对听障青年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从而保障听障青年婚姻的和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观。

   最后,总体看来,听障青年的性观念较为积极、健康,但是听障青年的性教育也不容忽视,既应重视在校听障学生的性教育,也要普及听障成年人的性知识。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