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聋人教育 > 聋儿教育 > 正文

用爱心擎起的天空—从聋儿家长到语训专家

2012-10-01 06:18来源: 互联网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我采访了白云区聋儿语训中心主任周丽萍女士。
  周丽萍,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聋儿的母亲,一个经历了铭心刻骨痛苦的坚强女性。面对打击,她没有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无私的母爱,投入了聋儿语训的工作中,从而给那些遭遇同样不幸的家庭带来希望,给聋孩的人生插上起飞的翅膀。

不幸猝然间降临

  周丽萍家住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结婚后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小鹏。那时,周丽萍丈夫在外做生意,她自己在广州市的一家效益不错的粉厂上班。小鹏长得虎头虎脑,活泼好动,六个月就开始牙牙学语,为家里增添了不少欢快的气氛。
  一九九○年十月,一岁多的小鹏因“上呼吸道感染”发起了高烧,在一家小医院治疗几天后,小鹏病愈出院。又过了几天,丈夫给儿子买来了一堆玩具,周丽萍突然发现他们在儿子背后摇铃铛的时候,小鹏一点反应都没有。心怀疑虑的周丽萍夫妇把儿子送到省里的医院检查,得出的结论是:“药物性耳聋”。医生告诉他们,这种耳聋是不可逆的,目前没有办法。
  周丽萍两口子惊呆了,周丽萍差一点跪下了,她哭着说:“求求您,医生,无论如何治好我的孩子吧,花多少钱都行!”
  医生虽然非常同情,却只能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对周丽萍一家来说,这不啻是晴天霹雳,他们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从此,一家人常常长吁短叹,以泪洗面。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要治好儿子的病。”周丽萍说。周丽萍夫妇去找过那家小医院,但医院拒不承认是用药引起的。善良的周丽萍夫妇没有想到求助于法律,治好儿子成了他们唯一的目标。
  为此,周丽萍辞去了厂里工作,和丈夫背着儿子跑遍了省里的大小医院,还找了不少民间的医生,只要听说哪里有能治耳聋的,他们就怀揣着一线希望找去。
  这样折腾了两年,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几万元账,儿子的情况却一点也没好转,他们彻底绝望了。由于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里,因聋致哑,小鹏也不会说话了,除了哭,他再没有发出过别的声音来。

绝望中的希望

  一天,一位好心人告诉周丽萍,广州有一家聋儿康复中心,通过助听器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聋儿学会说话。周丽萍将信将疑地把儿子送去了。经过检查,小鹏右耳全聋,左耳重度聋,只有很少的残余听力。聋儿康复中心的专家告诉她,小鹏的耳聋程度很重,不要抱大太希望。
  “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特教老师说。
  周丽萍点点头。为了儿子,她不会放过每一个机会。
  从此,只要有空,周丽萍就和儿子一起,跟教师学口形,学发声,晚上回到家里,周丽萍就用白天学的训练方法继续启发儿子,让儿子领悟每一个口形和声音的意义。周丽萍还买来有关的资料和教材,自己钻研。
  三个月后,当小鹏面对周丽萍发出第一声含混不清的“妈妈”两个字时,周丽萍激动得抱着儿子吻了又吻,和儿子一起流下幸福的热泪。
  儿子说话了!希望又重新在她心头燃烧起来。
  后来,经过聋儿康复中心老师的同意,周丽萍把儿子带回了家,由自己在家里对他进行单独训练,并定期到中心去向老师请教和进行听力测试。她还经常把儿子带到公园和商场,面对实物学一些简单的词语,耐心地引导儿子发声,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词语,周丽萍要重复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为了让儿子知道什么是早晨,每天一起床,她带着儿子到外面去,一边教他发音,一边不断地向他灌输与早晨有关的各种信息。半年后,小鹏开始会说“妈妈,早晨了,我要刷牙、洗脸”等稍长的句子。小鹏每一个点滴的进步都让她欣喜若狂,那种感觉只有身临其境的母亲才能体会得到。
  两年以后,小鹏就基本上可以和正常小孩进行交流了。

从自救到救人

  聋儿语训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年龄越大,语训的效果就越差,开口说话的可能性越小,如果超过了一定年龄,就会贻误终生。在为儿子寻找治疗和进行语训的过程中,周丽萍也接触了不少同样面临着不幸的聋儿家庭,很多家庭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孩子失去了最好的康复机会,这使周丽萍感到特别痛心。有一些聋儿家长听说了周丽萍的孩子恢复情况后,要求她也帮帮自己的孩子,这使周丽萍萌发了办一个聋儿语训班的念头。周丽萍想,她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更多的孩子受益。
  周丽萍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家人都表示赞同,1994年10月,周丽萍在自己的家中开办了聋儿语训班。周丽萍没有想到,这一选择,将会成为她终生的事业。 语训班开始收留了四个聋孩,周丽萍既当老师,又当妈妈,还当保姆。周丽萍悉心施教的同时,也经常就碰到的问题向聋儿康复中心专家请教。几个月后,几个聋孩都相继开始说话。当家长们听到自己的孩子喊出第一声妈妈的时候,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
  一传十十传百,周丽萍办聋儿班的事情很快传开了,又有不少家长找到她,要求她收下自己的孩子。但周丽萍为难了,因为她家住房并不宽,只有两间小房,无奈,她只好婉言谢绝。
  看着聋儿家长乘兴而来,失望而去,周丽萍心情十分沉重。这时,刚刚创业开公司的哥哥听说后,毅然向她伸出援手,主动借钱让她建楼办聋儿语训班。
  周丽萍开始并不想干,她怕还不起这笔钱。
  哥哥说:“钱是人挣的,我还有一双手。我们都是看着小鹏长大的,都体验过聋儿家长的痛苦,你有这方面的知识,应该帮助他们。”
  哥哥一下子拿出40万,在当时,那差不多是他公司所有的流动资金。
  同丈夫商量后,周丽萍一咬牙下了决心。1997年,周丽萍在白云区太和镇建成了一幢400平方米的教学楼,取名为田心聋儿语训中心,还购置了常用的教学用品用具,聘了上十名专业特教老师。
  周丽萍没有想到,中心开办不久,送来的聋儿就达到40多个,不仅有广州地区的,也有东莞、汕头的,还有来自内蒙、浙江等地以及德国、巴西的华侨子女,周丽萍收费低廉,教学效果好,深得家长信任和拥戴。
  有一对河北农村的夫妇,他们家有一个不幸的聋孩,多方求治无效,两夫妻一齐来广州打工,一边寻找为孩子治病的良方。当他们听说周丽萍后,就把孩子从老家接过来,央求周丽萍收下。当时,他们的手上拿不出钱来,承诺打工挣钱以后补交。周丽萍爽快地说:“行,孩子先留下来吧。”
  孩子放在那儿了,但钱却一直没有补交上来。每次,两夫妇来看孩子,都很难为情,但周丽萍没有责怪他们,还给那个孩子免费配戴了一副助听器。那个孩子很聪明,语训效果很好。半年以后,小孩子六岁多了,家长想把他送回去跟班读书。临走,周丽萍送给他俩一些语训资料,要他们回家后坚持下去。孩子的父亲哽咽着说:“周老师,你对我们这么好,我怎么对得住你!”周丽萍说:“别这么说,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就给我来个信。”
   东莞的聋儿小琦是重度听力残疾,也经过了辗转治疗,她父母最终绝望了。小琦一直不会发声,4岁时,父母把她送到了周丽萍这里。开始他们对她开口说话并不抱信心,四个月后,小琦经过语言训练,出现了惊人的进步。那年中秋,小琦的爸爸来接她,小琦脱口喊道:“叔叔好!”“不,叫爸爸。”老师说。
  小琦不明白爸爸两个字的含义,她转动着机灵的小眼睛看着眼前这个男人。终于,清脆地叫了一声:“爸爸。”
  小琦的爸爸怔了片刻,他不相信眼前的事实。然后,这个七尺男子一把拥过女儿,激动得失声痛哭。他又拨通了小琦妈妈的电话,小琦在电话里叫了一声妈妈,电话两边,三个人哭成一片,在场老师无不动容。
  还有两个来自国外的华侨孩子,他们在离开后,都与周丽萍保持了联系。他们说一生都不会忘记,在故乡,还有一个教会他说话的中国妈妈。
  至今,有数百个来自五湖四海的聋儿在这里经过语训后走了出去,大多数都进入了幼儿园和小学随班就读,和正常的孩子一起生活与学习。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为提高语训水平,周丽萍还多次将老师选派到有关专业机构进修学习。工作之余,她潜心学习,积累经验,多篇论文相继在中国聋儿研究中心的杂志上发表,并受邀到上海、浙江考察。《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家政报》、香港《星岛日报》和省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报道她的事迹,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面对荣誉,周丽萍很淡然。她说,走上这条路,她的压力一直都很大,她曾经不止一次想到过放弃,但是,一看到聋儿和家长那无助的眼睛,她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聋儿学会说话,对她来说是最大的欣慰和最好的回报。
  采访结束时,周丽萍的儿子小鹏刚好放学回来,小鹏有些腼腆地叫了一声叔叔,就去打开了电脑。周丽萍说,小鹏已经上了六年级,学习还可以。就是贪玩,喜欢上网,玩游戏。言语之中,流露出母亲的怜爱和骄傲。
  西谚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周丽萍的故事给了我同样的启示。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