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发布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据调查,2006年4月1日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其中,听力残疾仅次于肢体残疾,为2004万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24.16%,而6—14岁学龄听力残疾儿童为11万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然而听力问题也已成为社会比较关注的重点。要知道,耳聋并不是老年群体的专属病,耳聋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群体,而且由于后天原因,现在的耳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幼龄化。为进一步了解耳聋的发病原因,记者采访了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闫汝萍。
中耳炎是诱发儿童耳聋的元凶
在目前的耳聋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先天性耳聋,其致病因素多为先天性耳畸形,也受遗传、母孕期药物中毒或病毒感染、新生儿分娩受损等因素影响。但也有一部分耳聋患者为后天疾病或药物因素所致,比如,中耳炎、听神经瘤等疾病,还有氨基甙类抗生素、抗炎止痛药等药物。
今年暑假,德城区某幼儿园5岁的小刘报了一个游泳班,天天泡在游泳池里学游泳。可时间没多久,小刘就开始出现畏寒、高热症状并伴有耳朵疼痛。开始时,父母以为是感冒,给孩子服用退热药物、治感冒药治疗,然而高热仍不能减退,而且耳痛也持续存在。无奈之下,父母才带小刘到耳鼻喉科诊治。经诊断发现,小刘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将分泌物清除干净后才发现鼓膜已感染穿孔,经及时救治才幸免耳聋。
闫汝萍指出,因为泳池中的水不洁致使病菌循着咽鼓管侵犯中耳,从而引起化脓性中耳炎。如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听力下降,感染严重的儿童骨质较脆会骨质破溃引发脑膜炎危及生命。
据悉,中耳炎在8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病率极高,而中耳炎也已经成为儿童致聋的主要因素。闫汝萍解释说,正常的人体结构中,有一根咽鼓管连接着鼻咽部和中耳腔,儿童的耳朵结构发育不够完善,这根咽鼓管呈水平状态,比较粗又比较短,病菌很容易通过咽鼓管从鼻咽部进入中耳腔,再加上儿童抵抗力弱,容易发烧感冒,感染的几率就更高了。
闫汝萍提醒,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也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采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 。 在 孩 子 游 泳 、 洗 澡后,马上轻轻用棉签把耳朵内的水吸干,保持耳朵干燥,千万不能用硬物掏耳朵。孩子一旦出现耳闷、耳痛、听力下降的现象,家长就应该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上医院做检查。
青年人长期戴耳机或致噪声性耳聋
在闫汝萍接诊的耳聋病人中,有一名20岁的大学生李茜(化名),由于喜欢戴耳机听音乐,致使右侧耳朵重度神经受损导致耳聋。可是对于耳聋,她连自己如何患病、何时患病都不清楚。闫汝萍痛心地说:“目前,对耳病的不重视,是人们多年来形成的错误观念,许多青少年在未完全聋之前都不会在意耳朵,导致耳聋悲剧发生。”
闫汝萍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喜欢戴耳机听音乐,其实这对造成耳聋存潜在威胁。戴耳机听音乐,持续性的声音长期刺激人耳,严重者可导致耳蜗微循环障碍,并造成耳蜗内负责感受声音的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损伤,最终导致噪声性耳聋和耳鸣。更有甚者,因过分追求音响效果而将音量调得过大,使耳朵长久暴露于高强度的噪声之下,久而久之可使得听力下降,出现噪声性耳聋。
据了解,噪声对人的听力损害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可以恢复的,一种是不可逆的。如果只是一次较大音量声音刺激造成的损失,通过一段时间的休息,适当用些药物,并且避免再次的声音刺激,可能会使部分病人在一定的时间内重新恢复到正常,这种情况叫做可逆性的病变;但如果反复的长时间多次地接触噪声,也许短时间觉不到,不过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再检查却发现听力已下降,这种便是噪声性耳聋,一旦形成往往是不可逆的。
中年人压力过大会致神经性耳聋
现年35岁的张冲(化名)是某国企单位的科室负责人,长期埋头办公室工作,经常加班加点。这些天,因为筹备会议张冲连续几日在单位值班,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就在9月18日凌晨接电话时,他突然感到头剧烈疼痛,瞬间双耳听力消失,数十秒后左耳听力恢复,但右耳出现“嗞嗞”声,同时出现眩晕、恶心的现象。更糟糕的是,这种症状愈来愈重,他感觉右耳就像戴上了厚厚的耳罩,别人在旁边说话就感觉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很飘渺。张冲觉得问题很严重,急忙赶到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检查过后,闫汝萍认为,张冲是由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内耳小动脉血管发生痉挛,导致内耳血液供应不足,故而产生突发性神经性耳聋,所以张冲需要立即住院治疗才有可能恢复听力。
闫汝萍介绍说,长期睡眠质量差,工作压力大,血管系统包括内耳血管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血管痉挛、阻塞,从而引起供血障碍,神经上皮细胞缺血、供氧供血不足极易频繁发生耳鸣、突发耳聋。突发性耳聋主要表现为听力损失,多数发生在一侧耳朵。患者耳内常有阻塞感或胀满感,有70%的患者伴有耳鸣,多与耳聋同时发生。
调查显示,由于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加重及情绪刺激引起的突发性耳聋正向都市白领袭来。对于这类突发性耳聋,如果及时治疗,治愈的可能性有60%—70%。突发性耳聋最佳治疗时间是在一周之内,一般在三个月内治疗都会有效果,倘若治疗不及时,很可能永久致聋。
就此,闫汝萍提醒,都市白领要想远离突发性耳聋,就要注意在紧张工作之余放松情绪,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同时配以合理的膳食、均衡的营养,增强身体免疫力。
老年人血管硬化易致耳聋
退休在家的周翰民(化名)老人今年已76岁,去年体检时被查出动脉血管出现了硬化的迹象,而且血液黏稠度有点偏高。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他的听力也逐渐出现了退化,最近一直在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随着病情的好转,自己的听力竟然又跟着有所好转起来,这让周翰民欣喜不已,找到闫汝萍询问后才知道,自己的听力下降不是别的问题,是动脉血管硬化致使听力退化。
闫汝萍介绍说,耳朵与血管系统的关系很紧密,人内耳的耳蜗上有许多毛细胞,它们能察觉声波的振动,从而使人能够听到声音。这些毛细胞由纤细的微血管供应血液,如果血流受阻,则毛细胞就会死亡。随着人的年岁增长,微血管会逐渐变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也降低,致使供应毛细胞的血液量日趋减少,毛细胞营养状况恶化而死亡,于是出现老年耳聋的现象。
据悉,随着年龄的增长,耳聋的发病率是逐渐增高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耳聋发病率在30%左右,到了70岁,这个数字就增加到40%—50%,而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它的发病率超过60%。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退化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保护听力。
闫汝萍提醒,老年朋友应多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向上、不急不躁的情绪。另外,多吃些含锌、铁、钙丰富的食物,切忌长期食用高盐、高脂肪、低纤维类食品,还要及时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及糖尿病,这对防止微循环障碍、延缓老年人听力减退的速度非常重要。
- 上一篇:中耳炎经哪些途径感染
- 下一篇:晕车是耳朵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