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液性中耳炎是成年人传导性聋最常见的原因,特点是鼓室内积存浆液性稀薄水样的非化脓性液体。浆液性中耳炎与粘液性中耳炎不同,临床上应注意加以鉴别。 中耳是一个含气的体腔,经咽鼓管与外界相通。在正常情况下,咽鼓管呈关闭状态,仅在吞咽或呵欠时短时开放。据统计咽鼓管每分种开放数次,每开放1次,大约有1微升气体进入中耳。咽鼓管的主动开放可以调节中耳与外界的气压平衡、更换中耳腔的气体成分,从而维持中耳的正常功能。 浆液性中耳炎的根本原因是咽鼓管阻塞。咽鼓管阻塞妨碍了中耳正常的气体交换过程,中耳腔的气体逐渐被吸收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充,遂使中耳呈负压或部分真空状态。中耳负压可以导致中耳粘膜毛细血管浆液漏出,形成浆液性中耳炎,这一理论称为“补空性积水”。
浆液性中耳炎又称为积液性中耳炎,俗称中耳积水。造成浆液性中耳炎最主要是因为:
(1)介于中耳与鼻咽之间的耳咽管阻塞使得中耳分泌液无法排泄
(2)鼻涕经耳咽管流至中耳腔引致中耳积液。
引起耳咽管阻塞的原因如:急慢性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鼻咽肿瘤、鼻咽癌、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唇颚裂等,而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中耳炎后,复原过程的阶段,此一过程一般约1-2周内即可消去,然而也有些状况会延长病程,甚至长达3个月还无法愈痊者。
7岁以下的儿童,由于耳咽管较短且水平,比较容易得浆液性中耳炎。通常1岁以下的幼儿最容易得中耳炎,但也较容易消退。而3岁至6岁的儿童也容易得,但因为此时的鼻咽腺样体较易肥大,所以中耳炎消退的时程也比较久7岁以上的儿童,中耳炎的发作率则大幅降低,且一旦罹患也很快便能消退。此外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或腺样体肥大的人,也比较容易得浆液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