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不到声音,却能跟着音乐扬起舞步;说不出话语,但能获得全国校园才艺大赛湖南赛区表演主持类儿童组金奖。这只在无声世界中飞翔的“百灵鸟”——岳阳楼区花板桥小学二年级的聋儿杨雨盟,在父母的搀扶下,6年来,历经2000多个昼夜,终于成了一位引人注目的“小明星”。
灶台边,张朝晖漫不经心地炒着菜,不到8岁的杨雨盟则在厨房的角落里,帮妈妈拣豆角。生活清贫的母女俩,再次面临现实的考验:由于使用年限到期,杨雨盟的人工耳蜗必须更换。由于家庭一贫如洗,面对高达7万多元的费用,母女俩心急如焚。
9月13日,得到消息的市残联通过多方努力,筹集了4万多元爱心款,送到了杨雨盟家中。“现在费用大约还差3万多,希望社会爱心人士能够伸出援手,帮助这对困难母女。”市残联工作人员姚平向社会发出倡议。女儿先天致残 母亲永不言弃
2004年,当时出生才5个月的杨雨盟,被检查出脑部存在轻度脑积水和中枢神经协调障碍,医生预计杨雨盟长大后可能无法自理生活。
为筹钱给女儿治病,母亲张朝晖向亲戚朋友借了个遍,仅有的二室一厅房子也卖了。全家出动,终日奔波于省内外的各大医院之间,每个月定期到省城长沙医院请专家会诊;年迈的爷爷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下雪,都抱着孙女杨雨盟到离家近2公里远的医院做康复训练;早晚,张朝晖和丈夫杨虎都根据网络和书报上查阅到的各种资料,坚持给女儿做早期智力开发训练。“由于听不到声音,女儿一直是以"看理解"为主。”张朝晖说,由于没钱为女儿做专门的康复训练,她只好带着女儿看遍北京的每个角落,哪怕是到菜市场买菜,也随身携带着纸和笔给女儿做“讲解”。
为了增强“看理解”的实效,每次去动物园,出门前张朝晖都要做足功课:事先准备好各种动物的图片,以便让女儿用图片和动物园里的动物对照,回家后则要把动物的名字以汉字和拼音的形式注明,让女儿反复读图、认字,做连线核对等功课,而且每天的行路历程和收获,都会根据女儿的意思记到日记本上,好让女儿随时温习。在母亲的帮助下,杨雨盟的识字量渐渐增长至2000多个,在一项理解测试中,年仅3岁的杨雨盟达到正常孩子5岁的理解水平。马拉松式“语训”康复时间提前一半
在这不分昼夜的付出与努力下,女儿杨雨盟在初期运动和智力上终于没有“输”。但不料恶魔再次降临。经省儿童医院检查,杨雨盟脑干还是存在问题,几乎丧失了残余听力。北京一个听力学及康复教授给出的诊断结果,让她一下没回过神:由于听力太差,只有靠植入人工耳蜗才能解决问题。然而,当时一个人工耳蜗少则10-20万,多则30-40万。
天无绝人之路,在朋友和医生的鼓励下,张朝晖带着女儿在北京辛苦颠簸1年多,成功申请到了一个人工耳蜗慈善捐助项目。当杨雨盟在北京做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一个难题又摆在了母亲面前:女儿根本不肯带耳塞、不肯接受语训。“当其他小朋友都在认真学着听、试着说话时,她却独自拿着书本在一旁默默地看,她对声音有一种极大的莫名恐惧和排斥感。”母亲张朝晖只好每天早上6点起床,带着女儿奔走于大街小巷,逐步让她习惯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些日子,张朝晖往往忙到凌晨,然后还要赶制女儿第二天的学习计划。2个月后,杨雨盟渐渐对听觉有了兴趣,甚至在凌晨3点就叫醒母亲,指着电视机非要打开。就这样,杨雨盟逐渐意识到语言交流的必要性,开始主动用说话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刚开始发音总是不清楚,一些音根本发不出来。为了能让她发出拼音"g"音,我就逼着她含着水,最后终于成功了。”在练习发声的过程中,年幼的杨雨盟难免会不耐烦、不配合,每当这个时候,张朝晖就得绞尽脑汁,耐心地变着花样来引导女儿。她把笔放到杨雨盟嘴唇上方来引诱女儿做撅嘴动作;在杨雨盟的嘴角涂点蜂蜜诱使她舌头来舔;绘制女儿的发音卡片,坚持陪女儿不停地说绕口令……折腾来折腾去,杨雨盟终于掌握了发音规律,2008年11月,她康复回家了,而且比一般聋儿正常康复时间提前一半。众多荣誉 抚慰母亲
当杨雨盟踏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哭着鼻子告诉妈妈一个人玩耍太寂寞。于是,张朝晖根据老师反馈的情况,手把手教女儿如何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交流。
为了让女儿全面康复,张朝晖收集、阅读了无以计数的有关少儿心理学、语言教育学等方面的书,仅撰写的几十本读书笔记累积起来也有近一米高。“聋儿能听能说并不代表康复的成功,康复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合格的聋儿语训老师或家长,要在聋儿语训康复教育方面不断去花心思才行。”目前,张朝晖对聋儿康复也颇有一点感悟。
值得欣慰的是,通过多年努力,杨雨盟积极参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多种文艺比赛,通过全面展示,她的健康美好形象,给评委老师和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0年,她荣获了湖南省少儿艺术电视大赛总决赛幼儿组二等奖。同年,她荣获“舞动青春”全国校园才艺大赛湖南赛区表演主持类儿童组金奖。她还参加了湖南教育电视台的“春晚”,赢得了“优秀节目”和“优秀演员”的荣誉桂冠。在这些过五关斩六将的比赛中,杨雨盟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去年,她不仅获得了全市“品学兼优好学生”称号,而且争得2011年湖南教育电视台六一文艺晚会“少儿形象代言人”的资格。本报记者 侯 勇
- 上一篇:南京“气球达人”用气球变“魔术”
- 下一篇:成功经验:弱听女孩用创意圆创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