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13日,新华社播发题为《听障女孩刘轶:无声世界奏出华彩乐章》的通讯,新华网“身边的感动”专栏刊发。12月14日,湖北日报刊发题为《无声女孩的美丽世界 ——华中师大硕士生刘轶的故事》的报道,再次聚焦我校最美女生刘轶的感人事迹。新华社报道转载如下:
新华社武汉12月13日电题:听障女孩刘轶:无声世界奏出华彩乐章
新华社记者俞俭、黎昌政
她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她以高分通过GRE和托福考试,她只身前往美国的大学交流学习,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取得这一串骄人成绩的,是一位幼年因药物中毒导致双耳失聪的听障女孩,她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研究生刘轶。
“听障群体的楷模,健听世界的标杆。”导师雷江华教授高度赞赏他的得意门生刘轶;师生们都敬佩地称她是“华师的海伦”“华师的张海迪。”
今年26岁的刘轶生长在武汉,在20多年无声世界里,默默地看口型和用文字与人交流。说话,在她这里变成“看话”,妈妈从小教她“读唇”。每次发音,妈妈让刘轶用手摸声带,感受发音时的气流;眼睛盯着妈妈的嘴唇,认清每个字的口型。几十遍、几百遍、几千遍……3岁的一天,刘轶第一次开口喊“妈妈”时,她看到妈妈眼里闪着泪光。
听障孩子一般会转入特殊学校上学,刘轶凭着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直坚持在普通学校就读。她通过看口型与别人交流,不能正常交流的就写纸条,老师讲的知识她不懂的,下课后就不厌其烦地追问……
对完全没有听力的人来说,学英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她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看视频学口型,边做题、边背单词,坚持读出声、强化记忆。
刘轶给人的印象是“刻苦到极致,认真到极点”。她小学成绩名列前茅,中考考入重点高中,不仅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还跨专业考上研究生,目前正在申请到美国继续读博深造。
雷江华说,刘轶在学术上很有钻研劲头,很喜欢提出问题,并能够在和老师的思想碰撞中,一步步拓展研究思路。今年3月份,雷教授和她提到“口型模仿在唇读中的作用”这个课题。她马上反问:“口型模仿有什么特别之处?汉语、英语上又有什么不同?”问题提出来了,她很快一头扎进中外文资料中,经过六易其稿,完成近2万字的论文《口形模仿在唇读双语语音中的作用》,已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特殊教育》。
刘轶不像是一个有听障的“特殊人”,这个美丽的阳光女孩,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彭兴蓬说,她从来不把自己当作残疾人,也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仅能乐观面对并克服困难,还能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人。
“每个人都需要帮助,我愿意帮助他人,并因此感到快乐。”刘轶对记者说,她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身边人的关爱,也应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她比平常人更懂得感恩。从大学一年级暑假开始,她就在武汉市慈善总会做义工。大三那年,她每个周末都要挤2个小时的公交车,到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现在,她每周五都去武汉市第二聋校做义教,用夸张的口型,配合不太熟练的手语,和孩子们聊天、做游戏,教他们学英语,做心理咨询……
华师党委副书记何祥林说,在刘轶身上体现出令人感动的三种精神特质,一是身残志远,自强不息;二是克难奋进,品学兼优;三是助人为乐,大爱无限。
团委书记何金晖表示,刘轶为当代大学生传递了正能量,团委号召广大学生认真学习她刻苦钻研、团结友爱、积极工作的精神。和刘轶相识六年多的刘康琦说:“我一想到她这么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就觉得自己遇到的困难都是‘浮云’,心中也充满了力量。”
更多的时候,刘轶沉浸在无声世界中追逐梦想。“我发现很多残疾人是孤立的,很多人没得到他们应有的关注与尊重。”刘轶说,她的梦想是去美国攻读特殊教育专业的博士,将来投身残疾人教育事业,帮助更多的听障人士。
- 上一篇:失聪少年茅塞顿开解病因
- 下一篇:徐莉佳希望成为无名氏 下届奥运找男友自称会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