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语训班的孩子们开心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重度听力障碍的5岁小女孩陈婷和老师练习发声,一边用手触摸感受老师声带的震动,一边看嘴型,练习“荔枝”的发音。
孩子们相互交流着书写的汉字,如果没有戴着助听器,真看不出他们跟正常的小孩有何区别。
。
许鸿煜因家庭贫困无法进聋哑学校读书,只能继续在语训班接受复康培训。他会写自己的名字和简单的汉字。
老师用录音机一次次播放音乐,有时也一遍遍地敲击乐器,让小孩领会到声音的美妙,训练和培养孩子们的残余听力。
见到孩子们一天天地进步,会说的话一天比一天多,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兴奋。
一样的童真,不一样的童年。
5岁小女孩陈婷患有重度听力障碍,每天早上起床后,开始做舌操,然后上课,练听力、学说话、看图认字,课余时间与同学们做游戏。不能听,她学着观察口型,不能说,她学会用了简单的手语进行交流。
小陈婷出生在廉江市高桥镇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自小失聪,仿佛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今年2月,她被免费招进廉江市聋儿语训班,由于听力障碍较重,语训班免费为她配发了助听器,经过近半年的系统培训,原来不会任何发音的她渐渐学会了看嘴型学发音,已学会“爸”、“妈”等单音发音和单韵母发音,还学会了写字。
和小陈婷一样,来自廉江市农村的11位聋儿,目前正在聋儿语训班接受康复训练。
廉江市聋儿语训班是该市残疾人联合会下属一个公益性的教育机构。语训班创办于1992年,配有老师、保育员等5人,20年来已经免费帮助280多位聋儿进行康复训练,使大部分先天性聋儿经过语训后能进行正常的交流和学习,融入正常工作和生活。据廉江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林国坚说,“来这里进行康复训练的聋儿都是先天性失聪,由于他们长期处于无声环境中,语言系统得不到训练,不会说话,所以有‘十个聋子九个哑’之说。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住0-6岁这个关键阶段进行抢救性康复训练,希望帮助这些孩子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探索和认知世界,虽然方式上与正常的孩子不同。发一个简单的“啊”音对这些孩子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老师教孩子们张大嘴,但是声音就是出不来。为了让孩子感受声带的振动,老师会教孩子把手放在彼此颈项的咽喉处,一遍遍地发音。
“发声与说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刚开始这个过程聋儿很难把握,听力障碍轻度的三五个月可以发出简单的‘啊’音,重度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有着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谢老师说。训练的过程反复、无奈、枯燥,最终往往以一种游戏的方式结束。
在聋儿语训班训练,孩子是全托,面对一群特殊的孩子,老师的工作和压力都很大,支持她们坚守岗位的是无私的爱和超人的耐性。谢老师坦言:“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应该尽力帮助他们享受爱和阳光。”
- 上一篇:给她一个听说的世界
- 下一篇:滨州:助听器不助听店家退货又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