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作者:叶辰亮
- 图片说明:图为华东师大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的老师为残疾学生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残疾学生教育不再“毛估估” 医学教育评估将伴随个别化教育全过程
对残疾学生的康复、保健和教育不再是毛估估,而是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本市正在开展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研究,使得为每一个残疾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正变成现实。昨天,华东师大附属卢湾辅读学校校长何金娣颇为动情地说:“医教结合就是好,就是灵”。
视力残疾成因不一
何金娣说起这么一件事:学校有一对双胞胎女生,进校时眼睛远视、斜视。碰到这种情况,学校通常会凭印象进行干预,让她们戴上有关的矫正眼镜,但没有效果。后来,学校请医学专家进行专业评估,原来她俩患的是眼睛眼色素缺乏。何金娣说:“学生视力有残疾,但形成的原因不是那么简单。只有真正找到原因,有关治疗才会有效,实施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
何金娣认为,对残疾学生光有爱不够,付出必须讲科学。而医教结合,就是对残疾学生教育的科学之路。华东师大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的老师根据医生的建议,协助家长为智力、视力多重残疾的孩子配戴合适的眼镜,并且制定认知训练、视功能训练等个别化训练方案,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全国首创入学前健康评估
今年暑期,本市组织顶级医学专家和特教专家为报名就读特殊教育学校的新生开展入学前健康检查和综合评估,这在全国是首创之举,不仅受到家长们欢迎,也使教师们开展针对性教育与康复有了依据。
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对今年秋季入学的20名新生进行了入学前健康检查和综合评估,校长周美琴说:“这种体检和评估,让后来实施的教育更有针对性。”该校有5名聋孩,情况各不相同。有个孩子听力受损严重,经过医学检查发现戴助听器没用,学校就采用手语、肢语等语言对症下药。另一个聋孩右手、左脚都有残疾,就需要进行左手训练等康复。第三个孩子左耳听力不行,右耳听力分辨力高,就进行一对一的语言训练。
8张课表与网上平台
宝山区培智学校今年为11名新生进行入学体检以及感知、认知等六个方面的评估,结果出来后,家长同时知道了具体情况,校长张洁华认为这为下一步个别化教育奠定了基础。在卢湾辅读学校,一个学生可面对8张课程表,有班级集体的,有专门针对不同残疾的,也有个别化的,而网上建立的“学生个人成长平台”,则集学生的各种情况于一体,有数据、文字和图片,让家长即时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形。
“评估——教育与康复——再评估——再教育与康复……”,据悉,为残疾学生开展医学、教育评估将在本市成为一种制度,伴随残疾学生个别化教育的全过程,进而推动本市特殊教育内涵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本报记者 苏军 通讯员 焦苇
- 上一篇:残患儿童眼中的“妈妈”马侠
- 下一篇:8岁失聪男孩盼来康复合格证 却错过小学报名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