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聋人教育 > 聋儿教育 > 正文

聋儿语言训练发声技巧初探

2012-07-14 08:52来源: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聋儿语训工作是扶残助残的人道主义事业,肩负着聋儿明天的希望,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关心、爱护、帮助聋儿,是在拓展聋儿未来的生存空间。它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和奉献精神,更需要掌握特殊的教育方法。其中聋儿语言训练的发声技巧就是每一个聋儿语训工作者应当学会和掌握的内容。聋儿不能自然而然地、自主的学会说话,必须被动的、经过特殊的语言训练,才能学会和掌握语言。听力损失程度越重,训练的难度越大,持续的时间也就越长。原因:
    一是聋儿的听觉器官或听觉神经发生损坏,声音或者在传递的过程中路不顺,聋儿听到的都是扭曲了的、不正常的声音;或者在把声音送达到感受声音的听觉神经后,听觉神经部分或全部坏死,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聋儿就感受不到声音,或者感受到的也是扭曲了的、不正常的声音。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聋儿的大脑就不会去处理声音信息,也就不会发出让发声器官模仿并发出所听到的那种声音的指令,所以聋儿就不会说话;或者聋儿的大脑在接受了那种扭曲、不正常的声音后,就给他的发声器官发出让聋儿去模仿并发出这种声音的指令,于是聋儿说出来的话,就让人听不懂。反过来说,聋儿在没有经过训练前,他发出来的声音,就是他听到的、感受到的声音,或者是他无意识发出的声音。  
    二是由于聋儿听力差,听觉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聋儿的发声系统(调动不起来)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发声时那种天然的听觉器官与发声器官的生理连动得不到经常的锻炼与刺激,久置不用,使用起来自然不会灵活、准确、自如(配合),给他学习语言造成很大困难,所以他说话必须经过特殊的训练和教育,这就是语言康复训练。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教学方法上、内容上和时间上的特殊。方法上,不能用教育正常儿童的办法去教聋儿,要适应聋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内容上,聋儿是以学会发音说话为主,在学会说话的基础上再学习相关的知识。而正常儿童不存在学发音说话的任务;时间上,训练教育所需要的时间是与聋儿的听力相关的,无法统一定性。对聋儿的特殊教育方法首先要适应聋儿的生理特点。聋儿最大的生理特点是聋,教他学说话、发音与教正常孩子也是不一样的,有一套区别于教正常孩子的发声方法。这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聋儿语训发声有哪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聋儿语训发声的方法和技巧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在正常发声的基础上对特定对象进行的科学地、系统的语言再创作。  
    三、聋儿语训发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聋儿语训发声的方法和技巧不仅是聋儿语训教师在教学发声过程中应当掌握的,也是聋儿在学习发声和说话时应该掌握的方法和技巧。从发声的基本原理和过程看,聋儿语训发声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几条: 
   1.发声时动力要充足,气流要集中,控制要自如。  
    掌握聋儿语训发声方法首先要从呼吸开始,从提供充足的气息动力开始。我们知道,人说话是要用气的。人在正常状态时,呼吸是自然的、均衡的,是自动完成的。但在开口说话时,自然的呼吸是不能胜任的,也就是说人在说话时,自然的呼吸不能满足有声语言对气息的要求。人在说话时的呼吸和在安静时的呼吸有很大差别,据有关资料介绍,人的自然呼吸量为500毫升左右,说话时约为1000到1500毫升。实际上,人的说话过程是首先吸入足够的气息,然后在呼气的过程中完成的。由于说话仅仅是为了达到表达某种愿望或者情绪的目的,发出的每一个音并不需要保持较长的存在时间和较强的音量高度,所以它需要的气息量不大;而聋儿语训发声是要让发出的每一个音都保持在一定的存在时间内并且要稳定不变,因此,语训发声要求要吸入比说话时需要的气息量还要多的气息。自然的呼吸和说话时的呼吸尽管需要的气息量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在用胸式呼吸,聋儿语训发声要吸入比说话时更多的气息,仅靠胸式呼吸是远远不够的,就必须用胸腹式呼吸,吸入大量的气息,这样才能为聋儿语训发声提供充足的动力。动力充足了,有了较强的气流,就为正确发声提供了基础,但这个气流在发出时发散也是不行的。气流一定要集中,包括吸气、运气、送气,都要保证有足够的气流。同时集中还有一个含义就是要把气流集中用到声带上,形成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  
    控制自如就是说对气流的控制要随心所欲,吸能吸起来,憋能憋住,吐能吐到位。这对聋儿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许多聋儿发声不清或说话声音太低,除了没掌握发声要领外,最主要的就是气息量太小,动力不足或者用通俗的话说叫底气不足,他们与正常孩子相比,无论是吹蜡烛还是吹气球的力量和气息都相差很远,所以学会胸腹式呼吸,学会控制气流是聋儿在学说话过程中的第一件大事。
     2.发声时声带要振动有力,共鸣器官要畅通无阻,与声波形成共振。 
    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声带振动则是由气流冲击声带形成的阻碍产生的,声带振动了就会产生声音,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小和强弱决定了声音的大小和强弱,但由声带本身的振动发出的这个声音是很微弱的,所以必须经过共鸣器官进行放大,人才能听到圆润、宏亮的声音。人的声带分为真声带和假声带,人们普遍认为假声是由假声带发出的声音,其实假声带在发声中是不起作用的,是不会发声的,只是在呼吸过猛、真声带挡不住气流的时候,帮助真声带挡气,以避免外界的强气流直接冲击真声带,起保护真声带的作用。 假声实际上也是由真声带振动发出的音,只不过是由于发声时,气流不足于推动声带作整体振动而造成的,是真声带边沿振动的结果。我们经常听到聋儿发出的声音不够真,有假声,其实他发出的也是真声,原因还是气流不强,没能推动声带作整体振动。所以我们强调发声要使声带振动有力,就是要让声带做整体振动而不做边沿振动,发真声而不发假声。 
     刚才我们提到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微弱的,必须经过共鸣器官对声带发出的声音做进一步放大才能达到圆润、宏亮的目的。下面我们就谈一下共鸣问题。大家知道,一个象茶杯那么大口径的小喇叭发出的音是不太好听的,也不宏亮。但如果你把这个小喇叭放到一个小箱子里,它发出的声音立刻就好听多了,声音也变得宏亮、圆润了,什么原因呢?就是共鸣起了作用。小喇叭发出的音原来是散的,自由地散发到空气中了。放到箱子里后,它的声波在箱子里环绕,引起了箱子里空气的振动和箱体的振动,因而改善了声音的特性,也放大了声音,这时它的声音是集中地传播到空气中的,所以听起来要比原来好听的多。我们说的所谓共鸣实际上就是共振,就是让声音由声带振动发出后,在喉腔、咽腔、口腔及胸腔、鼻腔和头腔发生共振,产生共鸣,达到扩大和美化声音的目的。 
   怎么才能让聋儿学会共鸣并做到共鸣器官的畅通无阻并与声波形成共振呢?主要是让聋儿在发声时嘴张大,用力发声。让经过用力发声产生的声波在通过为它准备好的咽、口、鼻腔的通道中能够带动起这些腔体中的气体产生共振,使微小的声音变得圆润、响亮。嘴张大,是为了形成一个共鸣腔,就象我们刚才所说的小喇叭的音箱;用力发声是让声波产生的振动幅度能够带动起嘴张大后形成的声腔中的气体,使其与声波产生共振,同时腔体本身也产生振动,这样才会产生共鸣。如果这个微小的声波振动幅度不大,在经过为它准备好的咽、口、鼻腔的通道中,它的力量不能够带动起这些腔体中的气体共振,就不能产生好的共鸣,就不会使声音变得圆润、响亮,这是发声时声带振动幅度不大或声带振动不够有力的结果;若这个微小的声波振动幅度也足够大,但是咽、口、鼻腔没有形成良好的通道,嘴没有张大或者咽腔没有打开等等,使声音在通过这些通道时受到挤压,同样也达不到共鸣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让聋儿发出清脆、响亮、准确的声音,必须要教会聋儿有意识地调动各个共鸣器官互相兼顾,在做好气息冲击声带的同时,也要加大咽腔、口腔的开度,使声音畅通无阻的在这些腔体中环绕、振动,形成共鸣。
     3.发声时咬字器官要相互配合,声调要准确到位。 
   气流充足、声带振动有力、共鸣器官畅通无阻并与发出的声波形成共振,是发声方法和技巧的几个主要方面,但最后能否发出准确的语音,关键还在于声波与口腔、唇、齿、舌、腭的相互配合能否到位。所谓口腔、唇、齿、舌、腭的配合到位,就是说聋儿在呼出声波时,口腔、唇、齿、舌、腭要对声波形成不同形式的正确的、有力的阻碍,使其在发音、说话时符合声母、韵母和字、词的发音要求,只有这样,聋儿发出的音和说出的话,才能清晰、准确。 
   咬字器官的相互配合是具体体现在每一个音和字上面的,表现为吐字归音的技巧和方法。概括起来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咬字的环境,即直接形成语音的口腔的开度、口腔软壁肌肉绷紧的力度和口腔通道的畅通程度;二是吐字时唇、齿、舌在声母和韵母连拼过程中控制气流的技巧。咬字环境要求口腔需要有大的开度,不要咬牙,口腔腔圆壁坚了,就为吐字归音营造了有利的环境;而吐字从语音学的角度来说,则要符合汉语语音规律和出字、立字、归音的要求,做到“吐字如珠”,语音纯正、规范,吐字清晰有力,字字饱满,字正腔圆。要掌握正确的吐字归音,先要了解字音的音节结构。 
   中国传统的汉语语音学把一个汉字的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韵尾。比如:biao(表) ,声母b;韵母iao,韵母又可以分为:韵头(也称介音)i,韵腹a,韵尾o;声调ˇ。从字音的音节结构可以看出,吐字实际上是声母和韵母连拼时带上声调的拼读过程。有的人认为,聋儿能发好汉语拼音,就能说好话。其实不是这样,因为汉语拼音只是单个音素,而一个字的音节,是由一个或好几个音素还有声调组合的,当然发音时控制气息就不等同于发单个拼音,所以不等于能说好一个词,更不意味着能说好一句话,更何况语言是由单音节字和多音节字组成词后,再由词组成短语或句子的。聋儿即使能吐清一个字音,也只是艰难的学说话过程的一个简单的开始,离学会说话还有相当的距离。正确的吐字归音在每发一个音前,必须明确该声母的发音部位,韵母的舌位和声调的调值。吐字归音要做到吐字清楚,归音到位,就必须在出字(声母、介音)、立字(韵腹)、归音(韵尾)这三个阶段对声音进行控制,使字音发得清晰准确、饱满有力。
    4.发声时要适应聋儿听力,尽力提高声音的响度,延长声音在空间中存在的时间。聋儿的听力损失程度决定了他对声音的感受程度,损失越多,听到的声音越少,并且能让他听到的声音的高度也越高。换句话说,聋儿听力损失在80分贝,要让他能听到声音,就得使这个声音的强度达到80分贝。戴上助听器后,尽管助听器能提高和放大声音,使其能够达到和适应聋儿的听力损失,减轻我们语训教师的用嗓强度,但要弥补聋儿的分辨能(听力损失),仍需要我们尽力提高声音的响度和长度,不仅使聋儿能够听到足够高的声音,而且还要听到清晰的、完整的声音,以便让聋儿通过受损的听觉神经感应到声音后,能带动起呼吸器官、发音器官等一系列生理器官的生理连动,将听到的声音反馈为语言。 聋儿戴上了合适的助听器,为什么还要尽力提高语训的声音响度和长度,强调让聋儿听到足够高的声音和完整的声音呢?我们知道,聋儿的听觉器官或听觉神经受到了损害,他不仅仅是因为声音低了听不到,更存在一个有些声音(主要是高频音)即使放大了也听不到或听不清的问题。另外,能听到声音和能辨别声音不是一回事,能听到并不意味着能辨别。简单说,听到的声音很微弱或者听到的声音和原音有差别,辨别起来就相当困难。还有有的声音能听到,有的声音听不到,有的声音能听清,有的声音听不清,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声音,聋儿学起说话来是相当吃力的。我们说的这种现象在聋儿当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觉得声音已经很大了,他听起来仍然感觉很小,我们教他说zhang,他却发出了dang,这就说明声音在他的听觉系统里传输和感受时存在问题,不会仅仅因为戴上了助听器就能解决正确发音和学说话问题。如果是那样,语训工作就是多余和没有必要的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发声时要适应聋儿听力,尽力提高声音的响度,延长声音在空间中的存在时间这一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对正常人来说,有时候听不清别人说什么,会要求他重复一遍,慢点讲。慢点讲,就是让讲话的人把他的语速放慢,实质上就是延长他说的话在空间中存在的时间。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对一个听力有问题的聋儿进行语言训练教学的时候,提高语训教学声音的响度和延长声音存在的时间,就是为了达到让聋儿能够充分的听清语言,并在听清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分辩语言这样一个目的。如果声音不够响,持续的时间不够长,聋儿就听不到声音、听不清声音,他学习语言的时间就会延长,不仅达不到我们应有的教学目的,也会遗误和浪费聋儿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和宝贵时间。  
    提高语训教学声音的响度和延长声音存在的时间,需要我们在发发声时要特别注意把每一个音发好,对聋儿难以听清和分辨的重点字音,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教借助用眼看话、用手摸话等辅助方法让聋儿听得清,分得明,说得出,直到聋儿发出正确响亮的发声为止。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