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聋人教育 > 聋儿教育 > 正文

聋儿教育的五大误区

2012-10-21 14:55来源: 启喑聋儿语训中心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聋,又称、听力损失、听力障碍。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聋(听阈26~40dB)、中度聋(听阈41~55dB)、中重度聋(听阈56~70dB)、重度聋(听阈71~90dB)、极重度聋(听阈≥91dB)、全聋等六个类别。聋是因,哑是果。在十八世纪以前,因聋而哑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习惯上称聋人为“聋哑”。但十八世纪后,特别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各种高档“助听设备”应运而生,给聋人的语言训练提供了物质基础。使“聋而不哑”成为可能。社会发展至今,已有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可以达到“聋而不哑 ”。我国特殊教育近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聋儿的家庭教育还是存在着各种教育误区。

误区之一:“我给钱,你教育”

接触了很多聋儿家长后,我们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教育聋儿,纯粹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按时交钱就可以了。有的家长就直言不讳的讲:“我们工作太忙了,根本没时间教育他,特别是他脾气倔,我们教他也不听。这下好了,交给你们,我就放心了”。还有的家长这样说:“能否几个月接回家一次,我们太忙,来回也很不方便,让他一直住在学校好不好,我们可以交钱”。

这些家长都忽略了聋儿教育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家庭因素。根据这么多年来的摸索,我们发现:“聋儿教育能否成功,有四个决定性的因素,其中家庭因素是最关键的”。

我们班有这样的例子:有个宝宝听力损失105dB ,属于极重度聋;另外一个宝宝,听力损失70dB,属于中重度聋。但是,听力损失105dB的这个宝宝的口语水平却明显高于那个听力损失70dB的宝宝的口语水平。这主要原因就是家长的参与程度不同。

凡是接触过聋教育的人都清楚,没有个别辅导是不行的。我曾经给家长算过一笔帐,假定一个班有八名学生,一个老师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只有一个小时,孩子吃饭午休去厕所等等也是需要时间的。而父母每天各抽出半小时,就相当于老师一天的个别辅导时间了。

 误区之二:“发音就等于讲话”

“发音=讲话”不仅家长这样认为,就是有些教育工作者也这样认为。

我们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位家长,他告诉我们:当他开始训练孩子讲话时,孩子进步明显,一个月时间就掌握了三十多个词语,他们信心十足。但是不久就发现,小孩进步没有以前明显,再后来,干脆就没有什么进步了。这主要是由于家长对“发音”和“讲话”的区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造成的后果。

我们知道大脑皮层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信号又可以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是指现实的具体信号,如,苹果;第二信号是指现实的抽象信号,如,水果。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特有的。正常人到两周岁时就已经掌握了第二信号系统,而大多数聋人缺少第二信号系统。我们对聋儿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形成和发展聋儿的第二信号系统。前例中的孩子会了一些词语,只是对音调发生的反应,并不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而家长误以为孩子学会了语言,就花大力气让孩子模仿一些简单的发音,而忽视了“音、形、义”结合才是形成聋儿第二信号系统的关键。最终走进了“死胡同”,使孩子的记忆力达到“饱和”,不是学不进新的东西,就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

真正的“会讲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理解+表达”,也就是说可以和别人沟通。别人讲的话能理解,并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只有明白了什么是“会讲话”,不仅仅停留在模仿发音上,聋儿才有可能学会讲话。

误区之三:“只要会讲话,知识无所谓”

这样的认识,实际上是对聋儿教育目标的一个错误认识。

虽然孩子是听力障碍,但表现在外的是不会讲话。因而家长最迫切的希望就是听到自己的孩子开口讲话,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放弃了对知识的掌握,单纯的追求“会讲话”,却是万万不能的。

有的家长这样说:“你们应该多安排几节语训课,只要她会讲话就可以了。文化知识等以后再说吧。”这个家长的话实际上代表了一部分家长的观点。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家长都忽略了聋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正常人,掌握语言的关键时期在三岁以前。对聋儿来说,这一时期就更为重要了。现在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聋人学会讲话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年龄要小,而且认为越小越好,最大不能超过7岁。我国城市中的聋儿的入学年龄平均是8岁左右。由此可知,到了学校的聋儿单从年龄上讲就已经超过了最佳训练期。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到了聋校的聋儿应把主要目标放在知识的传授上。

家长的错误目标往往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我曾经和一个家长谈到这个问题,我问他:“你对孩子的最终要求是什么?”他说:“以后毕业了,有一个工作,能照顾好自己就可以了,我从没想过他能做成什么”。我又问他:“如果你是老板,你是愿意要一个只会讲话而没有正常思维的人呢,还是愿意要一个讲话不好,但思维很好的人呢”?他没有回答。

  误区之四:“禁止用手势”

这样的观点在聋儿家长中普遍存在。“千万别让孩子学手势”。

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在养成口语习惯的前提下,手势有利于发展思维,促进聋儿掌握口语。仪态中动作最多、变化也最多的是人的手势。它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能够明确表明方向、地点或某个物体。如引导宾客时,应用右手进行指引。所以,手势语是一种重要的沟通语言。就拿咱们听力正常的人来说,说话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加一些手势。单用口语表达会显得有些呆板了。

误区之五:“宁可什么都不会,也不要学手语”

  这样的观点在聋儿家长中普遍存在。开学之初,有80%的家长告诉我,千万别让孩子学会手语。家长在电话中这样说:“学不到什么都不要紧,千万别学会手语”。

这些年我们接触到很多八九岁,甚至二十多岁的聋儿家长不让孩子去聋校学习知识,把孩子送来语训。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他们与最佳语训期的孩子呆在一起学习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处处受到语言表达的制约。很多次问到家长,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手语呢???家长的回答是:不想!你要是带不了,我们就去别的语训部!听到这些,我真的为孩子揪心。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是要看孩子需要什么,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做考虑。在最佳语训期的时候带孩子去医院吃药打针治疗,过了语训期又来语训,那么语训几年后呢?给孩子带来的又是什么呢?“我说话不好,什么都不会,人家会怎么看我?”在普通人群体里没有自信,在聋人群体里又不会手语沟通。

我们有很多用手语生活的聋人朋友,他们生活的比我们还幸福。心灵手巧、与人相处的很愉快。不知道让多少人羡慕呢。我们想跟聋儿家长说:接受改变不了的,改变可以改变的,为孩子明天生活的更愉快而努力。

 
影响聋儿口语发展的因素很多,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综合起来可以简单的归为四点:听力损失程度、接受训练时的年龄、家长的参与程度、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听力损失程度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那么,成功的关键就是其它三个条件了。而前两个条件都取决于家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特别是聋儿的父母,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希望家长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早日走出误区,和学校一起共同建筑孩子美好的明天。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