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聋人教育 > 聋儿教育 > 正文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动向

2012-10-21 15:02来源: 互联网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一、当代世界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发展的基本倾向

当代世界聋儿康复教育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受到来自相关主干学科(当代特殊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康复科学、心理学、语言学、听力学)和相关研究领域(神经认知、脑科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经济学、社会生态学、社会文化学等)迅速发展的影响[1]。归纳、总结世界聋儿康复教育的发展,已呈现或正在呈现以下四种主导倾向:

1 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倾向

回顾上一世纪60年代以后,对聋儿进行早期教育,在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普及。随着小儿听力测查与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各国的聋儿康复教育呈现出服务对象的年龄越来越低的趋势。早期干预(early intervention)是20世纪教育方面的一件“大事”(D.Bricker,1986)[2]。源其发展的轨迹,最早在本世纪30、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关爱生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言论与初步的教育实践中可以寻觅到最初的端倪。而早期干预真正以立法的高度明确的提出,是以1975年美国联邦94-142号公法《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的颁布作为明显标志的。我国的残疾人康复事业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一经建立就开始接纳并融合了早期干预的思想。“三早(E、E、E)”原则(早期发现——early discovery、早期矫治——early rectification、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3]的提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可以说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2001年8月有关“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及早期干预”工作的条款明确写入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并在《聋儿康复“十五”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各省卫生、教育、民政、妇联、计生、残联等部门联合发文,把新生儿听力筛查列入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筛查结果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及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康复人员对聋儿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2 回归主流的倾向

世界特殊教育发展到20世纪中叶,已不再是一个与普通教育截然分离、完全独立的系统,已开始了与普通教育间的融合[4]。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60年代早期在社会流行的“应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适当的教育”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对传统的特殊教育观念和教育经验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这种观念在残疾儿童身上的实践,直至20世纪70年代导致了对整个特殊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运动。回归主流,在英国又称“一体化”、“融合”(integration)。1980年以来,聋教育界普遍接受和重视回归主流,这一运动成为世界各国听觉障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Abstracts,1985。 Gail, 1976)。[5]回归主流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各国特殊教育的共识与导向,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教育哲学,是多数人们对异常者的认识从“定性”观点转变为“定量”观点的集中体现。所谓“定性”的观点,就是认为残疾人与正常人是不同的,这些人的学习、感知和思维方式与正常人不一样。而“定量”的观点则认为这些不同仅仅是程度的不同,不是种类的不同,他们相信残疾人也能发展得跟正常人一样具有一样的能力,但这种进步是缓慢的,而且获得的成就也是有限的。总之,回归主流这种形式的实施对聋儿教育乃至整个特殊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实践更好地体现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于每一个儿童来说,不管他们具有多么严重的残疾,但他们作为一个人,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回归主流教育的深入开展将使社会为我们的聋儿提供更为充分发展的教育机会。

3 整合教育的倾向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随着人们对早期儿童教育的重视,有关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大量的相关领域研究信息引起了人们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重新思考,从而从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语言教育思路。1982年伊丽莎白•卡洛-乌尔福克(Corrow-wolfork)和琼•伦奇(Lynch)根据相互作用的观点提出了儿童语言学习系统四范畴理论。整合观理论认为,儿童的语言是以整合的方式获得的。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语言规则范畴、语言内容认知范畴、语言操作范畴和交际环境范畴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卡洛-乌尔福克和伦奇的语言学习“四范畴”理论,是对儿童语言学习系统理论的一个杰出的贡献,从而诞生出了一种新的有关儿童语言学习的模式,即整合观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整合观要求聋儿早期康复教育工作者要根据聋儿特殊需要和全面发展要求,整合学习内容(即在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同时,要同时为聋儿提供认知、社会性、道德情感、个性以及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发展机会,尽可能使聋儿语言学习与全面发展有效地融汇在一起);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全面交流法,以听力、说话、唇读训练的口语为主,用手势语、手指语等作为帮助理解沟通的辅助方式(即鼓励学前聋儿在未掌握一套完整的语言符号方法前大胆地采用各种符号进行交往学习);在教学手段和设施方面,整合观指导下的聋儿早期教育要充分考虑聋儿的年龄特点,调动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即选用各种直观、新颖的玩具、教具、学具以及各种现代教育媒介提供直观的教学效果)帮助聋儿掌握学习内容,使聋儿获得更充分的学习和发展[6]。总之,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整合观,正在使世界范围内的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摒弃原有教育教学中那些固有的不利因素,为聋儿的学习与发展拓展了一条康庄大道。

4 全纳性教育的倾向

全纳性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20世纪九十年代国际上新兴的一种教育思想,即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中教育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有何种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他们必须在正常的班级内接受所有的教育(彭霞光,1994)[7]。随着一体化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以儿童的特殊需要而不是以残疾分类为基础来制定教育计划。出现了“残疾儿童”、“特殊儿童”正在被“特殊需要儿童”所取代,而“特殊教育”正在被“特殊需要教育”所取代的趋势。1990年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发表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肯定并强调了每一个儿童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指出全民教育的目标是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这次大会进一步推动了全纳性教育的兴起。1994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特殊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及其行动纲领中明确提出了全纳性教育的思想。全纳性教育所展现的是现代教育思想,是在人人应该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思想的影响下提出的,从一开始就远远超出了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而面向全体儿童。全纳性教育是个性化的、使儿童充分发展的教育,它强调的不仅仅是给予每个儿童入学机会,还要求所提供的教育是保证质量的有效的教育。其中体现的一个很重要的现代教育观点就是:使教育适应儿童的需要,而不是使儿童适应教育的需要,实施个性化教育,使儿童得到充分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全纳性教育思想蕴涵着现代教育越来越体现出的合作化理念。聋儿康复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将要经历或正在经历着一场彻头彻尾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研究全纳性教育已成为国际性的热潮,且已突破特殊教育的局限,而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的原因所在。[8]

二、小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最新进展

小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是构成聋儿早期康复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从聋儿康复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上讲,世界范围的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正在形成或已经开始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倾向,但由于“教给这些孩子什么”、“怎样教”以及“在什么地方教”等问题上的认识不同,在具体实施上又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这些学生在所有学科领域方面都需要特殊课程;另一派则认为,听力损伤的学生在接受性课程(content subjects)上并不需要特殊课程,因为他们能够学习与健听孩子同样多和同等难度水平的材料,确实需要的特殊课程也要与他们的特殊学习和发展需要有关。[9]尽管争议仍在继续,但来自两个方面的实践却不约而同地为小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的发展提供着客观而翔实的建议:①无论怎样实施,所提供的课程都应包括听觉康复、语言学习和言语发展的内容;②重要的是要记住:个别化教育方案(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IEP)反映的是孩子所需要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最少受限制的环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是孩子在该教育安置中能够接受适宜的教育方案并取得满意的教育进步。随着现代康复观念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生态学模式的转变[10],当代小儿听力语言康复领域的临床实践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系统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确定特殊教育需要及相关服务性质和范围的评估倍受重视

“教给这些孩子什么”、“怎样教”以及“在什么地方教”这三个基本问题是构成世界范围聋教育史上引发无休止争论的一个固定源头。无论哪一派主张采取何种措施实现有效实践,都必须对针对这一源头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与抉择。因此争论越激烈,确定特殊教育需要及相关服务性质和范围的评估就越倍受重视。在决定孩子接受什么样的特殊教育服务及在多大范围内接受这种特殊教育方面,越来越多的要素纳入了评估小组考虑的范围,而不是仅凭着对听力损伤的程度或听力补偿效果单一要素的把握,就为孩子做出最终的选择。决定合适的教育安置、教育服务与小儿所需要的相关服务方面的因素包括如下[11]:

——交流(Communication)

A. 听力损伤

1. 无需辅助器材(Unaided)

2. 需要辅助器材(Aided)

3. 听觉器官的功能/言语知觉(Aural functioning / speech perception)

B. 语言

1. 口语/手势代码/手势语

2. 语言能力

C. 言语的可理解性(Speech intelligibility)

D. 看话的能力(Speechreading ability)

E. 手势语的熟练性(Signing proficiency)

——成就

A. 标准化测验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

B. 班机表现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

——社会化

——动机

——父母期望与偏好(Preference)

——其他障碍的存在(评估信息源自以下6个方面)

A. 观察资料 D.人工制品(Artifact)

B. 往事 E.现存信息(Extant information)

C. 测验 F.专业人员的判断(Professional judgment)

2 个别化教育方案与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

随着人们对小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不仅仅是针对聋儿特征的教育更是针对其发展的教育的认识的普遍成形,世界范围的各项特殊教育法规都要求制定出“个别化教育方案”(IEP)和“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ndividualized familay service plan)(IFSP)”,仿佛成为了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由于个别化的目标、方法和教学更有助于确保教学和指导过程越来越完整和负责任,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聋儿家庭的接受和支持。[12]世界范围小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领域个别化教育方案与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的有效而深入的推行,为我国听力语言康复的临床实践带来了如下的启示:

①诊断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是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和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的基础,它们非常重要。

②每一个教师必须完全地与父母合作。你应该了解所有你能够了解到的关于父母会议的信息,与他们加强交流,吸引父母多参与你组织的活动,让他们成为志愿者和助手。

③和所有专业人员合作来为教师提供独特的个别化教学的机会。由于所有专业人员都需要个别化教学方面的帮助,因此,使这个过程中的所有专业人员都参与进来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④当所有儿童和家庭都享受到个别教育时,儿童早期教育教师还将需要评价学生行为、家庭背景和教育机构的技能技巧。

⑤专业人员必须知道怎样识别教学资料,怎样组合和使用各种教学材料(包括各种媒介技术)。没有丰富的材料和媒介不可能进行个别化教育。专业人员必须定期关注学生在视觉、听觉和触觉/运动知觉方面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媒介技术来帮助确定适合于儿童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

三、我国小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日益升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防聋治聋、爱耳、康复意识提高,致使小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年龄越来越小、人数不断增大、分布越来越广,原有的仅凭针对3-7岁佩戴助听器聋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经验和在实施中更多地依赖教师个体经验、技巧的做法、服务方式,无力承担人工耳蜗植入和康复教育需求不断增长的重荷。加之缺乏系统的技术指标体系作导引、专业化培训机制作保证、有效的康复教育方案作支撑、一体化服务程序作规范,致使小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效率和效能不高。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国家有关行业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同时也引发和催生了我国小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领域发展的新动向。

1 《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正式出台

2006年4月,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聋儿康复协调组委托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照《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结合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的专业特点和实践经验制定、颁布了《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该《纲要》包括“总则”、“康复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和“康复教育评价”四块基本内容,指明了聋儿早期康复教育地位与作用,明确了适用的对象范围及所应承担的责任,规定了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实施原则。《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小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全面纳入科学、规范的专业化发展轨道,有利于促进聋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 以突出学力特点的小儿听力语言康复课程建构工作全面启动

为配合《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与实施,全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在系统分析、整理、鉴别和总结原有聋儿康复教学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中国聋儿听力语言基础学力发展课程》的建构工作。该《课程》以聋儿为教育对象,以听力语言康复为主线,以奠定其发展听力语言终极能力的基础为目标,着重挖掘和发展聋儿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13]该《课程》以当代对聋儿的发展和学习有深入探讨及研究的最新的有关康复、发展、学习和教育的理论为建构依据,凸显“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Benjamin Bloom,1976)的理念精髓。《课程》总体上由“核心课程”和“边缘课程”两部分组成,“核心课程”包括“一般共同课程”(类似一个健听幼儿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经验的可接受课程)和“特殊需要课程”(由“听觉学习”、“语言强化”与“认知拓展”三个子课程组成);“边缘课程”则由“健康”、“科学”、“社会”和“艺术”等子课程组成。新课程的建构体现出了“教育目标层次化”、“活动内容结构化”、“活动编排渐进化”、“教学推行程序化”以及“课程教材系统化”的特点。新课程建构工作全面启动标志着我国小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已经摆脱了“照搬模式”、“学习模式”的阶段,开始进入了“研究模式”的阶段。

3 人工耳蜗、助听器一体化技术服务及研究工作系统展开

随着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人工耳蜗术后汉语言康复教育机理和方法研究》课题的成功立项与开展,以及2005年底北京市卫生局下发的《关于规范人工耳蜗和进口助听技术服务项目管理的通知》的出台,标着我国人工耳蜗、助听器一体化技术服务及研究工作已经开始步入了系统的实施阶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耳蜗、助听器康复技术服务体系、教育理论体系、方法体系,以及探讨相关专业环节中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手段、工具、标准和机制,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小儿听力语言康复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