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操场上,一场“用美德润育生命,人生将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感恩励志报告会正在进行。如果不是主讲人聋哑少女画家曾毓珺,用手语饱含深情的“讲述”,学子们怎么也不会相信:身为聋哑人的她,既听不见,也发不了声,却能教盲人画画?
克服残障教盲画
戴上黑眼罩,抚平宣纸,报告会上,21岁的曾毓珺右手执笔,浸染墨汁,左手在宣纸上定位,画笔紧贴左手食指,顺势滑出,竹子、飞鸟顿时在画纸上栩栩如生。
台下,掌声雷动。
“教人者,先教己。”曾毓珺说,为教盲人画画,她首先要求自己要能熟练地闭眼绘画。“对每个盲人来说,绘画不单是视觉艺术,更多的是心灵艺术,不需要像不像,就画你心里的画,画出意境和气韵。”
为让学生认识物体的线条和轮廓,曾毓珺最常用的方式是“体验式感知”。她会让学生在不同的天气里去触摸竹叶,以做到真正的“胸有成竹”:雨天的竹,由于粘了水,竹叶会收拢,那就是“介”字;晴天时,静静的竹叶就像“川”字;如果风一吹,竹叶舞动,瞬间又成了“分”字……
盲人摸不到大山,她就用山形的石头代替;触不到树顶,她就搬来盆景;没有飞翔的小鸟,她就找来带羽毛的扇子……有时,她也会做一些模具,让盲人抚摸。或者,干脆就直接刻在纸板上,以使盲人更直观地认识物体是如何从立体转换成平面的。
“每当他们画得好时,我就摸摸对方的大拇指,以示表扬;画得不好时,就拉拉对方的小手指,让他们再接再厉。”曾毓珺说,为更好地与盲人沟通,她还学会了盲文。
命途多舛树理想
曾毓珺有个小名,叫晓冬。
“那是21年前,某个寒冬的拂晓,出生不久的我,由于患有先天性双耳失聪,以及一种被称作"赖碴"的皮肤病,亲生父母将我丢弃了。”曾毓珺“话锋一转”,用手语“讲述”起了自己的辛酸。好在,有好心人将她送到了福利院不久,又被曾柏良夫妇收养。
10岁以前,曾毓珺虽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讲话,但至少还拥有“微弱”的说话能力。可惜,之后求学路上的一些“冷嘲热讽”,使得她彻底丧失了那仅有的表达能力。
“我不恨丢弃我的亲生父母,相反,我要感谢他们,是他们给了我自然的生命;我也爱我的养父母,是他们给了我灵魂的生命。”由于养父曾柏良是南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从小受其影响,曾毓珺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绘画天赋也逐渐显现出来。
爸爸画画时,曾毓珺就静静地待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看;爸爸闲着时,她又缠着爸爸教她画画或者叫爸爸评价她“模仿”的新作。为了节约纸张和墨水,曾毓珺还经常拿水作墨,在地板上反复练习画画、写字……
她说,爸爸就是她的榜样,她要像爸爸一样,长大做一名画家。
有成绩时念感恩
蒙眼画画、用脚画画、学习盲文……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4岁时,曾毓珺的书画作品《耄耋图》,获得首届南宁市少儿助残书画展一等奖;5岁时,她就参加了中日儿童画展,开始在国际画坛崭露头角;7岁时,她应邀到瑞士,现场表演画国画,一鸣惊人……
2000年~2009年间,她的国画作品多次在日本、德国、英国、美国展出;2010年10月,年仅19岁的她作为特殊人才赴香港担任专职美术教师,在那里,她先后教会了8名盲人画画;2011年,她获香港十大杰出残疾人士奖。
“感谢我的父母以及社会的关爱,使我有了今天。”曾毓珺心怀感恩。她说,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声音,也不能与别人对话,但却能理解盲人看不见的苦楚。因此,她愿意“舍目求心”,一步步为盲人学生开启“黑暗中的智慧”。“而这,也是对父母、对社会最好的感恩”。
作者:蒋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