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反正都听不清楚,为什么上课不打手语?倪青华说,只用手语的话,孩子们也会跟着只用手语交流,配上说话,就能引导他们开口说。“戴着助听器,孩子们听到的声音是没有感情的,所以,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用上肢体语言和表情,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也让他们潜意识里有张嘴跟着说的意识。”
课堂上,并不是常人想象的一片安静,而是比普通课堂显得更吵闹。“孩子们听不见,所以发声的音量往往很大,为了让他们听见,我就必须吼出更大的声音。”这样一堂课上下来,可想而知有多累。聋哑学校的老师们常开玩笑地说,一堂课下来,嗓子就冒烟了,需要灌下一壶水。
与聋哑学校课堂里的声音吵闹不同,衣裳街学校的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课堂,有时可以用“混战”来形容。
孩子们满世界乱跑,刚把这个安抚坐好,一眨眼那个又跑了出去。两个班主任“对阵”精力充沛的10多个孩子,常疲于奔命,仅是让他们安安静静坐下5分钟,就是个大难题。
课堂上,重复,不断地重复,几乎构成了特殊教育的最基本教学方式。
记者问方燕,重复的频率大概有多高。方燕笑而不答,在白纸上轻轻写下了“一”,反问:“你知道,让孩子们学会写这个字要多久?”
一天?两天?一周?……所有的答案都被否定了。方燕说,对于程度还不错的学生来说,这个“一”起码得教上三四个月。第一个月,手把手地教每一个孩子描写;第二个月,从实线变成虚线,继续教孩子们跟着描;再一个月后,孩子们才能独自练习写。
算下来,教会孩子们写个“一”,方燕至少练了几万次。
练字难,阿拉伯数字就更不简单。
徐小美为了教孩子们“1”,常常要耗上一年。好不容易教会了孩子们一个苹果用“1”表示,又要面对一大堆茫然的眼神:为什么一个梨、一个桃也都是用“1”表示?
为此,徐小美经常要自创教学法,也曾借鉴语文课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死记硬背一些简单的运算公式,然而收效甚微。“孩子们能死记硬背下‘1+2=3’,但解不出来‘2+1=?’。”她说,特殊教育可借鉴的东西很少,因为针对的每一个学生个体不同,只能在实践过程中摸索累积。
有人问徐小美,当特教老师10多年,很有经验了吧?她说,面对每一名孩子,在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一直在适应,一直在磨合,可能等到我退休时,我才有资格说,积累了一些经验。”
- 上一篇:二十四年特教路
- 下一篇:用爱帮孩子走出无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