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事
有人说,老师的幸福是“桃李满天下”。李银环老师的想法与此不同。教学24年,却只教了150名学生,李银环说:“我们盼着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少。”
李银环:决不放弃一个残疾孩子
◎杨小凡
人物简介
李银环: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教导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民特教园丁奖、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百名优秀母亲、孟二冬式优秀教师、首都巾帼十杰、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等各种荣誉称号。今年教师节荣获“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这是北京市教师的最高荣誉奖。
站在通州区培智学校的操场上,李银环正在为五年级的十个孩子整理队形。孩子凑过来,亲切地喊着“李老师”,队伍却站得歪歪扭扭。这样的秩序维持不了几分钟。在李银环说话的瞬间,一个孩子追着球跑开了,另一个学生将身体别了过去,还有一个孩子嘴里始终发出“啊啊”的声音,队伍散架了。李银环不得不再次整理队形。
他们是一群残障、智障的孩子,对他们来说,管理自己、学会生活将是终生学习的内容。
■教孩子学会生活生存比什么都重要
清晨,李银环走进了学校的“爱心超市”。几个看起来“不太漂亮”的孩子正在理货。他们今天的任务是将快过期的食品挑拣出来。“这件事儿很难。他们需要认得数字、分辨保质期。”
超市里的“账房先生”戴着眼镜,是李银环教过的学生。李银环问:“我准备给低年级的孩子们带点礼物,你给我推荐推荐好吃的?”“账房先生”推荐了小食品泡泡鲨。李银环引导他:“你告诉我,价格是多少?我准备买五个。”说着掏出了50元钱。“账房先生”带李银环来到超市专用的收银机前,开始思考:一元钱一个,买了五个?李银环适时提醒:“你要先把我的钱拿过去,然后才能找钱。1×5=5,50-5等于多少?”终于,“账房先生”找给李银环45元钱。李老师非常高兴地夸奖道:“我的学生就是聪明。”
这是“职业培训班”的一个课程,一些智力稍好的学生被安排在这里,以便于学习生活技能,将来能找到工作。这也是一家真实的超市,学校的学生、老师都可以在这里消费。目的就是培训这些学生。不仅如此,学校还设有“烘焙班”、“洗车班”、“厨师班”等职业培训。而1-9年级的教学则是从开始说话、认识自己、老师、同学等基本的生活能力开始。
李银环带着五块泡泡鲨和一个铁餐盘来到低年级组二年级。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照射在地板上。七八个孩子踩着白线站成一排。在李银环对他们说话的时候,没有一个孩子朝她看。他们甚至不互相玩耍,只是低着头,或是呆呆地望向远处。
李银环并不恼,她胸有成竹地拿出泡泡鲨,“老师给你们带了好吃的,谁愿意跟老师做游戏,一会儿就奖励他。”孩子的眼神灵动了,七八个小脑袋齐刷刷地转向李银环。
游戏的内容是贴五官。铁餐盘被李银环改成了教具。相当于一张人脸。李银环又用硬纸壳剪了眉毛、眼睛、鼻子,粘在吸铁石上。只要孩子参与游戏,将五官放到正确的位置上,便可以得到奖励。游戏角逐很激烈,李银环说:“我有经验,孩子们往往对吃的最感兴趣,因势利导,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学,效果才明显。”
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是一所专门为残疾儿童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这里的孩子身患不同的残疾,有的智障,有的聋哑,有的多重残疾。李银环每天的工作就是教这些孩子发音、说话、自理生活,甚至教这些孩子如何大小便。
做了17年班主任,每天早晨,李银环都会早早地到教室,开窗、扫地、擦桌椅,以清新的环境来欢迎孩子们;课上耐心地教他们学习;课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天冷了,帮他们穿上外衣;天热了,给他们擦去汗水;指甲、头发长了,给他们剪;脸、手脏了,给他们洗;尿了裤子,给他们换洗。
渐渐地,学生认可并喜欢上了她。早晨上学来,他们会向小鹿一样蹦着、跳着跑进教室,在她的脸上亲亲,此时的李老师会感到无比幸福。
她的班上有一个5岁重度弱智孩子,刚来时,每天都要尿湿裤子好几回,屎拉在裤子里好几次。为了训练这个孩子上厕所的能力,她每节课的课前、课后都要带他去厕所,教他解裤子、蹲坑;开始时孩子不配合,躺在厕所的地上又哭又闹,她就抱着他,哄着他。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这个孩子终于能自己上厕所大小便了,还学会了认字、说儿歌。家长哭着来表示感谢。由此,她感觉“教这些孩子学会生活生存,这比什么都重要!”
如今,李银环做了主管教学的教导主任,更成了“全科”老师。不仅要教数学、语文、语言训练三门课程,还要对学校里所有的课程了如指掌。
■教聋儿康复结果自己变耳背
今年只有四十多岁的李银环,却有着失声、耳背的毛病。提起这些,李银环笑笑:“这是教过聋儿康复的老师都会落下的两个毛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残联的号召下,通州区培智学校成立了“聋儿康复中心”。校长将工作成绩优异的李银环安排到这里。校长说:“我考虑了很久,考虑来、考虑去,还是觉得你最合适。你做事踏实,肯吃苦,我放心。”刚刚熟悉了智障儿童的教学,李银环不得不重新起步,学习如何教聋儿学说话。
刚从事聋儿康复工作时,李银环没有完全适用的教材,更没有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为此,她开始积极学习,读大专、上大本、学习研究生课程。
这些孩子此前从未进行过说话训练,也没戴过助听器,听力损失都在100分贝以上,已经被医学界判定为“全聋”。让这些“聋儿”具有“说话”能力,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刺激这些孩子多听多说。“为了能帮助孩子们尽快地学习发音,在我的衣兜里,每天都装着一个小镜子,不管是在学校、路上、家中,甚至在厕所里,只要有空闲便拿出小镜子反复练习发音,琢磨什么姿势、什么动作才能发出想教的那个音来。”
就这样,李银环总结出了口型学习法、活动舌位学习法、无意识发音法、身体辅助法、器具辅助法等多种拼音教学法,并编订了聋儿《拼音》、《语言训练纲要》、《语言训练》等教材。于是,在李银环的课堂上,孩子们上课的姿势五花八门:有的趴在地上,有的背垫着软球,有的侧卧着,还有的对着加湿器吹……而在课间休息时间,李银环更是与学生们“贫”,抓紧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更多的说话空间。
为了掌握每个音的发音口型、舌位、气流、颤动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反应规律,没有课时,她就跑到操场上练。自己学会了,再给孩子们示范。为让孩子们看明白,口型还要有所夸张,声音还要尽可能大,乃至声嘶力竭。长年如此,李银环的嘴部产生了轻微变形,并患上了严重的咽炎。
第一次失声,是在放学后。李银环正在跟一位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突然,她开始光张嘴,不说话。“没有声音了,嗓子那里像被粘在一起了,闭合了。”李银环说,家长被吓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缓过来。从此以后,失声的频率越来越高,有时候讲着课,就发不出声音了。因为经常失声,李银环知道失声前的预兆。于是,她基本在快完全发不出声音前做一个小结,孩子们以为李老师讲完了一段,并未在意。李银环总是不声张,怕学生们担心。
“你听过聋孩子第一次开口说话发出的声音吗?”李银环说,“那种声音一定是尖利刺耳的。”聋哑儿开始学说话时不会控制声音大小,每个字都要喊出来。每次练习、每次些许的进步,他们都要争先恐后地趴到李银环耳边,喊给她听。早些年的助听器质量不理想,不时会发出“滋滋”的干扰音,李银环却不得不听着噪音给学生调试助听器。长此以往,李银环得了耳背的毛病。
说起耳背的话题,李银环有些脸红。“我总是听不清别人说话。有一次来了个教育专家,我特别不好意思地问人家:您说什么?您再说一遍。”
尽管李银环时常失声,又过早耳背,但她却把孩子们逐渐清楚、标准的发音当成“天籁”,李银环说:“这是老师最大的幸福”。
■“傻子学校”报到 生平第一次喝酒
1988年,李银环即将师范毕业。身为农村孩子的李银环,最大的愿望是进城教书。李银环是学校的优秀学生。学校曾说,会推荐十名优秀学生留在城里教书。一天,班主任偷偷告诉李银环,“你要去城里的好学校了,校长点名要的你。”兴奋的李银环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母亲。
然而,毕业的时候,她并没有被分配到城里的学校,而是要去通州区培智学校。这家学校刚刚成立两年,急需师资力量。
李银环并不知道“培智”是什么意思。报到那天,她和一个同学一起找了好久,问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所学校到底在哪儿。“其实已经走到门口了,只是没有个门牌。”李银环走到一个看起来像仓库的地方,有人说,好像是所学校,见到有学生在里边进进出出。李银环向里望去,院子里是沙土地,到处都是杂草。
走进院子,看门的大爷问:“是不是新毕业的学生啊?你们真不容易,这么年轻就教这么多傻子。”大爷说话不太讲究,李银环和同学懵了。这时,副校长出来欢迎他们。李银环发现副校长有小儿麻痹后遗症。“当时想,怎么从老师到学生都这样啊。”报了到,草草应付几句,李银环落荒而逃。同学说:“真倒霉,喝酒去吧。”李银环生平第一次喝了酒。回到家里,母亲问她学校怎么样,她不知如何开口。
假期里,李银环天天在家里想象“傻子”是什么样。她把自己见过的、想到的各种傻子做了一个集合:穿着邋遢、淌着鼻涕、流着口水,甚至想着,会不会有细菌传染给我?李银环充满困惑和不理解。“当时想不通,为什么要把他们聚在一起?好多优秀教师教他们,但将来能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呢?”
真正第一次见到她的学生,李银环改变了看法。这些孩子都穿着整洁、被家长们收拾得干干净净。“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李银环感觉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第一堂课,李银环带孩子们到校园除草,一个个孩子紧紧跟着她,充满依赖。其中一个小女孩始终跟在她身旁,当李银环扭头看她时,小女孩慢慢地说:“老师,我喜欢你!”“为什么呀?”“因为你年轻。”
这时,围在李银环身边的孩子也跟着说:“老师,我喜欢你!”虽然这些声音听起来怪怪的,但却令李银环的内心突然升起一份感动。她惊奇地发现,比之自己先前的失落和沮丧,这份感动竟然占了上风:孩子们喜欢我、需要我,我能教他们,我也一定能教好他们!
从这天起,李银环爱上了这群特殊的孩子们,爱上了特教。
给智障孩子当老师,需要极大的耐心。每到这个时候她就想:“要是自己的孩子该怎么干?”李银环想,爱心是应该的、责任心是必须的,要干一行、爱一行。“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残疾孩子是神上神。”
在教学业务上勤于钻研,时时创新,让李银环渐渐有了名气,不时有人来学校听她的公开课。
工作三四年,李银环有了一次调到正常学校的机会。但此时她开始做思想斗争,“就像两个人在脑子里打架、斗争,整整一个星期,天天想这个事情,睡不好觉。离不离开这些可怜的孩子?”当时聋儿康复中心刚刚建立起来,校长派李银环出外培训。李银环想,自己走了不要紧,学校的康复中心怎么办呢?刚刚条件好点的孩子谁来管?而且她也越来越离不开“培智学校”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李银环决定留下来。从此以后,她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
■那个干瘪的苹果终生难忘
为记录孩子们每天的变化、总结教学经验,李银环每学期都要去家访,也就是在家访中,李银环有了不少意外的收获。一个孩子的妈妈把李银环当成唯一的知己,倾诉了自己积累在心中10年的痛苦:“自从有了这样的孩子,我天天背着别人抱着孩子哭,曾经还抱着孩子一起自杀过。自从孩子进了培智学校后,从周一到周五我都不用为孩子操心,于是我就出去找工作,感觉心里敞亮了,我觉得我又开始新的生活了。您也许是我们最后的希望!”听完这些话,李银环觉得,好像自己身上真的套着一圈圈银色的光环。
“家长哭着说,我哭着听。”回忆当初的这次家访,李银环仍然眼中盈满泪水,“要问我最敬佩最感动的人是谁?是这些孩子的家长。我也许真是家长们最后的希望。”
今年放暑假前,李银环在校门口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儿,高高瘦瘦,文静地站在门口看着她笑。一开口,能听出来她是个有语言能力的聋儿。“噢,原来是你呀,老师都没认出来。”
原来,这个女孩儿是李银环曾经教过的学生。学会说话后,上了普通学校。现在已经上了高中。李银环太惊讶了。她几乎认不出当初的那个小女孩儿。“长这么高、这么漂亮了。”李银环问她到培智学校来干什么?女孩儿说:“妈妈让来的,妈妈说,不能忘了李老师。”说这些,李银环在笑,眼角里却隐约闪着泪光,“心里真是一股股暖流涌动,真是那种感觉。这些年,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我的这些学生,大部分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甚至一辈子都不会表达情感。但是,在教他们的过程中,他们的点滴之爱,却最让我动容。”
一次寒假后开学,李银环收到了一件礼物。是一个又干又瘪的烂苹果。学生家长说,这是孩子留给李老师的,足足藏了一个寒假。
原来,寒假里,李银环教的一个孤独症孩子家里买了两箱苹果。孩子挑了其中最大最红的一个,偷偷地藏了起来。又怕人发现,每天换着不同的地方藏。家里人想要过来,孩子坚决不给。“到底想给谁?”在母亲的询问下,孩子终于说:“要留给李老师。”母亲说,“咱们开学再给李老师买,这个藏一个寒假,该坏了。”固执的孩子不肯听。听到这里,李银环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我做了什么呀,孩子们这么爱你,你不爱他们都不行。这个干瘪的苹果让我终生难忘。如果不能为孩子们付出我全部的爱,我都觉得对不住他们。”
就在最近,学校“职培”洗车班的一个小伙子因为成绩优异被留在学校当了洗车厂的正式员工。他对李银环说:“李老师,我第一个月工资都给你花,给学校的老师花。”
因为工作繁忙,李银环在学校基本是早七点到晚七点。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丈夫工作繁忙、女儿在上学,婆婆的身体又不好。李银环每天回家还要做饭,休息的时候便抱着一大堆衣服洗洗涮涮。“习惯了,也不觉得辛苦。”李银环说,婆婆会帮她把菜洗好、切好,她已经减轻了不少负担。只是已经上了大专的女儿有时候撒娇地抱怨:“妈,你怎么才回来啊,我都饿死了。”
这时候,李银环总是笑着批评她:“你这么大孩子了,还要妈妈给你做饭。不是有方便面嘛!”对女儿的教育,李银环觉得她健康快乐便好。“我常说,闺女,你是个健全人,你就幸福去吧!”曾经有个聋儿跟李银环说:“李老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学开车。”李银环听了心里五味杂陈:“真的是无语啊,我不知道该怎么劝解他。我们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却是他们一辈子都无法做到的。”
只有更多的爱,才能给他们带来安慰。
■当选通州区唯一的十八大代表
2010年,李银环获得通州区首届杰出人才奖,她把1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学校,并成立了培智学校的专项奖金——特教红烛奖。她知道当特教老师的不易和付出,她希望给年轻的教师以鼓励,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爱和更好的教育。
说到捐钱,李银环说,她只是跟丈夫商量了一下,并没有告诉女儿。“爱人非常支持我,不是大方,是觉得这钱有用。”李银环说,她是作为代表得了这个奖,只是比较幸运。“我也是各个老师推出来的。”第一届通州区杰出人才奖给了特教老师,体现了社会的关注度。“其实是对我们提要求了,要成人才啊。我希望学校能有更多的李银环。”
李银环在教学上更加注意提携新人和年轻人。带领老师们编写了针对残疾孩子的生活读本以及“一日生活指导手册”。手册里包含从早晨起床开始,一直到晚上睡觉该如何做。分为男生册和女生册,甚至包括如何更换卫生巾。李银环目前主持三个课题,并具体负责一项科研项目。
除此以外,李银环还承担着“送教上门”的义务工作。目前,通州区培智学校有教师55人,其中有六七人承担着为通州区脑瘫孩子“送教上门”的志愿工作。李银环通过残联留的电话给这些孩子家长打电话,然后利用节假日到脑瘫孩子家里做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每次都不少于2小时。这些老师没有课时费、没有报酬,完全是出于自愿和教师的职业热爱。最远的一家在靠近河北的永乐店,每次上门服务,路上都要一两个小时。
老师们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肯定。李银环没想到,自己竟然当选了十八大的代表。2012年5月,学校一位领导开会回来说:“银环,你太棒了,通州区公布了十八大代表候选人名单,就你和区委书记两个人。”李银环笑了笑,心想,“老师哪能当啊,应该让领导当。”
没承想,李银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代表通州区当选了十八大代表。“一个词,忐忑啊。”李银环说,从十七大开始,报告中开始出现特殊教育。如今特教老师当选为代表,可见十八大对特教更加重视了。
李银环为十八大做了一些准备。作为特教老师,她有一些想法和提议:要加大投入,提高特教师资水平,加大康复设备升级改造的步伐;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加特教学前教育,“孩子越早受教育效果越好”。李银环希望“送教上门”能纳入学校的常规机制,解决师资、编制、算工作量。这样,老师们的干劲才会更足。
“特教老师们的心愿都是一样的,决不放弃一个残疾孩子。”说完,李银环拿着教具,走进了教室。
- 上一篇:支教助残志愿教师节日快乐
- 下一篇:手把手重复练,练上万次教会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