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愿人:25岁的梅子
家庭成员:她和父亲黄江水
愿望:爸爸能拥有一台质量好点的助听器,听得更清晰
如果不熟悉,很多人会以为梅子总是在凶爸爸。路过他们家,常常听见梅子大声地和父亲说话,甚至是用喊的。但其实,是因为爸爸听不见。
梅子的爸爸黄江水今年55岁,去年10月,本报“幸福生活 从社区开始”走进东淮社区,他戴着助听器、手持自制长柄铁铲,在社区做卫生保洁的身影,让很多读者印象深刻。黄江水的助听器常出故障,跟他讲话,得大声重复好几遍。有时他会摆摆手、摇摇头说:“太吵了,听不清楚,头都疼了”。
梅子说,生活中跟爸爸说话也挺费劲,也曾想过买一台好一点的助听器,但爸爸舍不得,家里的情况也不允许。
爸爸热心又全能
就是体质差了点
在梅子眼里,黄江水是个全能爸爸。“以前家里装修什么的,都是我爸自己做,邻居电器坏了,小区下水道堵了,我爸都会去帮忙。”说起爸爸,梅子很骄傲,“他很热心,帮人不求回报,所以很多厝边都对他好”。
在梅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从小跟着奶奶,一直到上小学,才跟着爸爸搬进了东淮社区的廉价房。
父亲患鼻咽癌20多年,因为治疗的副作用,左耳已经完全失聪,右耳得戴助听器才能听见声音。大病小病一身,才55岁,父亲牙齿都快掉光了,平时药不离身。
“我爸每天都要在社区里清除牛皮癣,社区有什么事情也会请他过去,这样他每个月能拿到几百块钱。”梅子叹气,父亲很厉害,什么都会,就是身体差了点。
爸爸耳朵听不见
沟通基本靠喊的
说起爸爸的听力,梅子也很犯愁。
“以前刚搬来的邻居,听见我对我爸大喊大叫,还以为我对他不好呢。”梅子笑着说,如果不这么喊,父亲根本听不见,自己这副大嗓门,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梅子和父亲的感情很好。从小到大,父亲既当爹又当妈,虽然他听不见,但彼此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几乎可以心领神会。“比如该吃饭了,我拍拍他的肩膀,他就明白。”有时邻居上门来说事,说了一两遍父亲还是听不到,可又不好意思大喊大叫,这时就得靠梅子的“喊功”了。
梅子说,家里平常都是静悄悄的。因为听不到,还老花眼,父亲看电视都不开声音,坐近些看字幕。“我下班回家,他在看电视,走到他背后他都不知道我回来了。”
好的助听器太贵
爸爸舍不得花钱
梅子并不是没想过给爸爸买一台好点的助听器。“我15岁开始打工,第一份工作是仓管,第一次发了800元工资,当时我就拉着我爸去买助听器,他嫌贵,拒绝了。”
“我现在用的这种才200多块钱,好的要七八百,甚至上千。”黄江水摇摇头,从房间里拿出好几台同样款式的助听器,都是坏掉的,“质量不好,经常出故障,戴久一点就会头疼,也听不清楚。”
梅子如今在一家商场当服装销售员,每个月1000多元工资。有时间,她还会去摆地摊赚点外快,但扣去家里的日常开销和个人消费,经常“月光”。
“我穿的基本上是地摊货,一两百块钱能买七八件冬衣呢。”梅子也给爸爸买过衣服,但他舍不得穿,穿了两天就收起新衣换上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