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听力障碍儿童的品德不良问题,首先要抓住提高道德认识这个关键,使他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听力障碍儿童道德认识比较肤浅,是非观念薄弱,是犯错误的主要根源。
因此,矫正品德不良问题,必须抓住这个关键,让听力障碍儿童在思想上真正懂得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是,对自己、对社会的益处何在,非,对自己、对社会的危害何在。
犯错误的听力障碍儿童,支配其不良行为的动机是个人的私利,这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状态。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重点是帮助他们在头脑中树立他人意识、社会意识,认识个人行为对他人和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当他们明白了自己错误行为给他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产生了自责的心理,才能主动地来改正错误。教师对有品德不良问题的听力障碍儿童要提出严格的要求,赏罚分明。严格要求,实际是给他们的行为确定一种规范。凡符合规范的就及时表扬,不符合的就给予批评。从教师赏罚分明的道德评价中,学生切身体验到做对了和做错了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这就促使他们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
第二,道德教育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要使听力障碍儿童克服自己有的某种不良行为习惯,树立起新的正确的行为习惯,绝非易事。儿童都有这样一种心态;谁的要求严,他们在他的面前表现得就较有规矩,或者尽量躲开他;谁的要求宽松,他们在他的面前表现得就随便些,也喜欢找他为自己说情。这说明,教育者的教育态度和要求如果不一致,客观上会诱导听力障碍儿童对同一要求产生不同的表现,特别对有品德问题的学生来说,会使他们产生有机可乘的想法和做法,而不利于他们纠正品德问题。
道德教育的一致性,要求从学校的领导、教师,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要求、教育内容等方面取得共识。大家都围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纠正学生品德不良这个中心任务工作。道德教育的连贯性,是指教育环境发生变化,如换了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要求、教育内容等方面仍然要按既定的目标来贯彻实施。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对有品德不良问题的学生将产生一种必要的压力。他仍会处处感到各方面对他们的态度和要求是一致的、始终的,他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认真改正缺点,不能继续做违反社会道德的事情。
第三,根据听力障碍儿童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仅从少数听力障碍儿童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动机分析中,可以看到,他们产生此种错误的动机不同。因此矫正时不能简单化,要有针对性地做工作。例如,对因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了,反过来去拿别人东西的学生,教师应该先对他们东西被拿表示同情,并积极帮助查找。在此基础上,抓住他们的东西被别人拿走后的痛苦心情,指出再去拿别人的东西也会给别人带来痛苦的道理,讲解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对因远离父母、长期住校,正常的生活需求未得到满足而犯错误的学生,则应一方面进行批评教育,另一方面提醒和要求家长定时来校看望孩子,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关心。教师也要像父母一样注意照顾这些学生,使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这样做就可以减少这些学生犯错误的客观原因。对于确属染上不良行为,有偷摸习惯的学生,在尊重其人格的前提下,给予严格的管教,使他们懂得自己的错误行为是家庭、学校、社会不能容许的,必须改正。
此外,道德教育中,有关矫正不良品德的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做法,如消除听力障碍儿童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相信教师的真心善意、培养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锻炼与诱惑做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等,也都是矫正听力障碍儿童不良品德需注意的心理学问题。
- 上一篇:听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安置
- 下一篇:听力障碍儿童的教学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