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聋人教育 > 聋儿教育 > 正文

儿歌在听障儿童康复中的实践应用

2013-05-01 13:56来源: 互联网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摘要】儿歌在幼儿活动中是很普遍的,根据“医教结合”的康复理念,结合听觉、言语训练的方法,对于聋儿康复来说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儿歌在听觉训练、言语训练、语言训练中分别应用的经验总结。

【关键词】儿歌、聋儿康复作用、经验

前言

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医教结合”是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基本理念。在聋儿康复中的医学康复是:通过配戴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电子耳蜗,对聋儿的听力进行补偿或重建,然后通过听觉康复、言语矫治促进聋儿整体听觉言语功能的恢复与发展,使他们能自然、舒适地发音,并尽可能准确地构音,为学说话奠定基础。聋儿康复中的教育康复是:遵循聋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每个聋儿的自身特点,在语言教育的同时促进聋儿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聋儿康复教育工作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已获得了许多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在创设HSL理论与构建1+X+Y模式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从理论上对聋儿康复教育经验进行总结与梳理,并将其中优秀的康复教育经验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

在聋儿康复教育的语言启蒙、生成、提高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有序地、有效地用好儿歌,是康复教师必须着力去实践和研究的问题,尽可能地发挥儿歌的积极作用。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除了要把握好聋儿语言启蒙、生成、提高的各个阶段的重点之外,还要把握好儿歌必须反映聋儿生活、思想感情,被他们接受;把握好儿歌形式短小、言简意明、顺口易学,能有效激发聋儿学发音、说话的积极性;把握好儿歌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往往与聋儿活动、游戏、学发音说话相配合的特点,让聋儿感悟学儿歌的趣味性。还要把握好儿歌可以帮助聋儿认知事物,体察情感,感受韵律节奏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必须注意:如果运用儿歌的目的性不清楚,儿歌的语言、内容脱离聋儿实际,聋儿只是机械地背诵,不解其意,常用的语言也不见长进,这样的话,就失去了儿歌在聋儿康复教育中的意义。这种现象必须防止和纠正。

一、儿歌与聋儿康复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

在聋儿康复教育实践中,儿歌的运用大致可分为叙事儿歌、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基于儿歌一般比较短小,句式富有变化,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念易记易传,它对激发聋儿发声、构音、呀呀学语十分有利;基于儿歌表现手法有拟人、反复、重叠、对答、比喻、夸张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是拟人,形象生动,符合幼儿感知事物是从表象入手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他们乐于听取儿歌这一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幼儿的口味,容易切入他们的心灵,诱发出他们学发音说话的积极性。

一般说,儿歌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篇幅简短、节奏明快、浅显易懂,利于幼儿听唱。

2.儿歌大多以某方面的知识作题材,比如,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因而,大部分儿歌的知识性很强。

3.儿歌是运用现代口语一气呵成的,儿童味很浓。反复吟诵,不仅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正确认识事物,并能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性。

结合“医教结合”的康复理念,在实践中利用儿歌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语言、锻炼言语与听觉技巧的方法,应该充分挖掘儿歌的潜在因素,使儿歌更好地在聋儿康复中发挥作用。

二、聋儿康复训练中的儿歌

学龄前聋儿年龄小,天真活泼、好动,身体正在发育成长时期,因此让他们能够接受的儿歌不宜复杂,应简单且贴近聋儿生活,一般选择结构设计短小、方正的儿歌。而由于聋儿康复训练的特殊性,教师在儿歌的选择与编排上可以根据聋儿的具体情况,结合训练目的来改变。例如,在速度处理上一般应适中,如果为了锻炼聋儿的呼吸功能则可适当放慢,或者,为了锻炼聋儿构音运动的灵活则可适当加快。

1.经典儿歌

儿歌伴随着一代一代人成长,至今仍有很多经久不衰的经典儿歌。这些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吟诵。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聋儿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传唱已久的经典之作,几句话就为聋儿生动地描绘出小白兔的基本特征。“哗啦啦,下雨啦,打雨伞,快回家”也是寥寥数字展现了下雨的场景。

2.改编儿歌

有目的地改编的儿歌是聋儿康复训练中利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儿歌,在听觉训练、言语训练、语言训练中都可以运用。改编的基本方式是“替换”,即将已有儿歌中的词语或句子替换成训练所需要的内容。

在1+X+Y模式中,“生成课程”是一种辅助形式,强调在课程形成过程中康复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结合聋儿的兴趣和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师生互动的方式使聋儿获得知识和能力。生成课程明确的目标与指向性,特别是有意识地指向个别化康复内容(听觉功能、言语技能以及认知能力)的生成,是改编儿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原创儿歌

创作儿歌并不是一件高深莫测的工作。对于一些在训练方面有特殊需要的聋儿来说,康复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为聋儿“量身定做”他们训练需要的儿歌。根据需要,它可以是简单的,如模仿动物叫声儿歌:“小猫叫,喵—喵;小鸡叫,叽—叽;小狗叫,汪—汪;……” 也可以是复杂的,如创作练习/l/的构音儿歌:“小鹿来,小驴来,小鹿小驴拉拉手,大家都是好朋友。”

在创作儿歌时,还要注意三个方面:

1.因为是供聋儿听唱的歌,所以语言必须口语化,避免倒装句,要体现口头语言的规范语法;

2.因为对象是学龄前聋儿,所以内容必须体现学前聋儿的年龄特征,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

3.创作的儿歌、歌曲讲究巧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以及明晰的音乐性。

三、儿歌在聋儿康复训练中的运用

(一)听觉训练中的运用

在现有听力基础上,对聋儿进行听觉训练,让其通过后天学习获得感知声音的能力,尤其是感知言语声的能力。从中综合地、协调地调动其他一切能力,使听觉能力经过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和听觉识别,最后发展到听觉理解水平。

当幼儿达到听觉识别阶段,教师可让幼儿通过听来模仿声音的大小、长短、高低以及一些简单的节奏。如儿歌《山谷回声》(原创):“山谷回声真好听,我说啥你说啥:呀呀呀——(幼:呀呀呀——)啦啦啦——(幼:啦啦啦——)滴——滴滴滴(幼:滴——滴滴滴)……”在与聋儿互动说儿歌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儿歌内容向听觉识别训练内容上引导。在模仿过程中观察聋儿对声音的特性是否掌握。

在听觉技能训练中,主要采用分解式听觉技能训练和综合式听觉技能训练两种方法[5]。其中综合式听觉技能训练以聋儿交往活动为主线进行。训练时,要求聋儿快速进行听觉处理,迅速实现音义联结,形成听觉理解,进行口语交流。如儿歌《小手爬》(改编):“小手爬,小手爬,爬呀爬呀爬呀爬呀爬到头发上;小手爬,小手爬,爬呀爬呀爬呀爬呀爬到小脚上;……”教师可以根据聋儿对肢体五官的掌握情况进行。让聋儿在说儿歌的过程中,也能够听明白教师的指令“爬到××上”,形成听觉警惕,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言语训练中的运用

1.呼吸训练

呼吸功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发音质量。呼吸功能低下的聋儿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气流量和声门下压,呼吸控制也不佳,因而造成发音紧张、费力。对聋儿进行的呼吸能力训练包括生理呼吸训练、生理呼吸到言语呼吸的过渡训练和言语呼吸训练三部分,它能够有效改善聋儿的发音质量。利用原创儿歌“……咕噜咕噜一,咕噜咕噜二,咕噜咕噜三,大家拍手笑哈哈,(吸气)哈哈,(吸气)哈哈哈,(吸气)哈哈哈哈……”,可以将呼吸训练结合哈欠-叹息法,让聋儿在唱儿歌的过程中愉快地得到锻炼。

2.发声训练——响度训练

许多聋儿在说话时,响度不是过强就是过弱。响度异常不仅影响发音功能的正常发挥,长此以往还会使声带产生小结或息肉,从而造成器质性病变。言语矫治中的响度训练包括增加响度、降低响度和增加响度变化训练。如,教师原创儿歌“我是一只小猫,小猫喵喵喵(小声)。我是一只大猫,大猫喵喵喵(大声)。我是一只小狗,小狗长大啦,汪汪汪汪汪(逐渐增大响度)……”通过声音大小和渐变的模仿让聋儿得到响度的练习。

3.构音训练

(1)核心韵母(重要元音)

在汉语拼音/a/、/o/、/e/、/i/、/u/、/ü/六个元音中,/a/、/i/、/u/被称为核心韵母。从舌位图上看,/a/处于口腔中下方,/i/处于前上方,/u/处于后上方。发好核心韵母对语言清晰度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王老先生有块地》就是现成的核心韵母练习儿歌:“王老先生有块地,咿啊咿啊呜,他在地里种玉米,咿啊咿啊呜,种玉米呀种玉米,种玉米。”另外,结合生成课程的理念,教师还可以根据聋儿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引导聋儿思考王老先生还可以在地里干什么,比如把“种玉米”替换成“养小鸡”、“种西瓜”等等,培养聋儿扩散性思维的形成。

(2)圆展唇

唇部是构音的重要器官,唇部运动的灵活性直接影响聋儿的语言清晰度。言语矫治中的唇部训练以肌肉刺激为主,主要目的是促进包括口轮匝肌、唇角肌、唇横肌、平行肌在内的唇部肌肉的舒展和收缩,达到提高唇部运动能力、增强唇部运动灵活性的目的。因此,选择含有i、ü、o、e、u、a韵母的儿歌,既可以充满乐趣又可以练习圆展唇。在儿歌“嘀嘀叭叭呜,小兔真糊涂,开车不看路,撞上了熊屁股。”中,反复练习了/i、u、a、e/。在儿歌《小兔子做裤子》中,则让聋儿在唱儿歌的过程中反复进行了/i、u/与不同声母结合的圆展唇及舌前后运动的练习:“小兔子做裤子,量了裤子量肚子,做好裤子提不上肚子。小兔子看裤子,不知是没量准裤子,还是没量好肚子。”

(3)构音训练

聋儿的语音清晰度从构音能力上可以直接反映出来。构音器官运动的能力讲求灵活性与协调性,更强调在运动中的精确性。可以选择与《小刺猬理发》类似的儿歌进行音节的构音:“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其中模仿剪刀剪头发的“嚓嚓”声,可以替换成任何需要练习的音节。如聋儿处于构音第一阶段,可以设计成“哒哒哒”、“哗哗哗”等;如聋儿存在后位聚焦的问题,需练习前位音,可设计成“哔哔哔”;如聋儿需要练习较复杂的复韵母音节,则可设计成“咣咣咣”;如完成口腔轮替运动,可设计成“啪塌喀”……

另外,绕口令作为儿歌的一种形式,也可以用来练习发音。一首绕口令中往往会反复出现一些近似音,所以念起来有些绕口,很容易混淆。如果能快速念起来十分相像,听上去十分有趣,所以也深受聋儿的喜爱。
由于绕口令要用一定的速度进行朗读,这对聋儿的表达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说绕口令适宜在4-6岁进行。在学念绕口令时,一定要采用先慢后快、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绕口令《高高山上一条藤》时,教师可以用语音清晰,速度稍快的方式朗读引起聋儿好奇心,然后帮助他们听清、理解绕口令的内容,接着让聋儿试念,找出并分清、念清、念准这首绕口令中的藤、铜铃、动、停等易混淆的相似音。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大脑言语听觉中枢和言语运动中枢成熟水平不同,有的成熟较早,有的成熟较慢,所以导致了聋儿在言语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如发音的清晰度不同、对词语的敏感性不同等。因此,不能对所有的聋儿同一要求,更不能强求聋儿都用快速来念绕口令,而应创设不同速度的口语表达机会,促进他们的语言获得不断地发展。

(三)语言认知训练中的运用

将儿歌运用于语言认知训练中是比较简单的,教师通常会将它作为思想教育的内容,如“排排坐,吃果果,幼儿园里朋友多。你一个,我一个,丁丁不在留一个。”其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丁丁”可以换成其他聋儿的名字。而在聋儿康复中,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头脑,了解医教结合及自然生成的涵义,懂得引导聋儿在韵律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流畅度,在听觉理解阶段能够实现句子的整体理解。

它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表演唱”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教师可在聋儿都掌握《两只老虎》后,去掉教具中老虎的其他部位,聋儿通过观察,积极思考老虎少了哪两个部分,然后便可由聋儿自创新的《两只老虎》。

对于语言程度佳的聋儿还可以一起演“双簧”,即一个说一个表演(一方也可由教师完成)。“甲:请你帮我梳梳头。乙:我来帮你梳梳头。甲:请你帮我……”这种形式比较直观,易于聋儿掌握。对程度较好的聋儿则可由教师唱儿歌,让其表演。如教师唱“星期一,我到河边去洗衣,丢了我的布娃娃,我哭我哭我哭哭哭;星期二,我到河边去刷碗,捡到了我的布娃娃,我笑我笑我笑笑笑;星期三,……”聋儿随着教师说的内容表演儿歌中的情景。在此过程中,聋儿不但要听清对方说的是什么,更要听懂说的意思,并把它表演出来,这样的要求比较高,对聋儿的听觉理解是很灵活的检验。也可以采用让聋儿看一方表情,边看表演边唱儿歌,提高聋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语

(一)教师专业化成长与生成意识

教师是聋儿康复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决定康复效果的成败。教师专业化成长源自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如儿歌《吹泡泡》:“吹泡泡,吹泡泡,泡泡像串紫葡萄。一颗,两颗……我的泡泡大又大,呼噜噜,满天飘。”教师不仅仅可利用其进行数概念的点数练习,还可以强化颜色的分辨,以及/ao/的构音练习。因此,教师专业化成长,应该具有“长方体”素质。“长”,是指教师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与专业特长。在教学中应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勇于创新,苦练教学基本功,提升业务素质,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宽”,是指知识面要宽。聋儿康复本身就是一门交叉的边缘学科,因此更要教师提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层次。另一方面要利用敏锐的触角和目光,随时关注发展动态,及时捕捉新信息,有效生成,创造更宽阔的思维空间。“高”,是指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崇高的职业道德,要有前瞻的理念与高深的学识。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font=ˎ̥]

(二)医教结合理念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康复的内涵更为明确,而且外延不断扩展。目前聋儿康复中的医学康复已不仅仅局限在对聋儿进行听力补偿或重建上,康复教育工作者除了承担聋儿教育康复的任务之外,还要承担聋儿医学康复的任务,如听觉康复、言语矫治等。“医教结合”是国际上聋儿康复中的主导理念,是聋儿康复教育的立身之本。离开医教结合理念,聋儿康复教育的方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在集体康复教育、个别化康复还是家庭康复中,处处体现医教结合的精神,这样,聋儿康复才能事半功倍。

(三)经验与思考:

1.教师要熟悉并掌握 “HSL”理论中听觉、言语、语言认知的基本内容,清楚利用儿歌训练聋儿哪方面能力,训练的目的是什么,有效地发挥儿歌的广泛作用。

2.无论是改编还是原创儿歌,都应尽量保持儿歌本身具有的节奏感和趣味性的特质,遵循儿歌贴近聋儿生活、易读易懂、琅琅上口等基本特点。注意词、句的语法结构有利形成聋儿语言能力。

3.结合生成课程的指导思想,在训练中提高生成意识。

4.聋儿最根本的任务是学说话,学会用语言与人沟通交流。把唱儿歌作为康复训练过程中锻炼听觉、言语技能的形式之一,提高他们学说话的兴趣,而不是结果。

在聋儿康复训练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在再实践中提高。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