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聋人教育 > 手语园地 > 正文

培养手语翻译人才活跃中国手语研究

2012-07-22 06:16来源: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一、特殊教育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残疾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历史上,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曾经对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把“感觉缺失与推理无能”看成是聋人的特征。并认为“他们与森林里的动物一样,是不可教育的”。亚里士多德把语言看成是天生的,而不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技能。他在《动物史》第九卷中说道:“生下来就聋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哑巴;他们能够发出声音,但不能说话。”由于亚里士多德对聋人的错误观点,由此决定了聋人近2000年的悲惨命运。他的观点在18世纪前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对聋者的印象,聋人们长期生活在黑暗与痛苦之中,没有职业,没有经济来源,社会交往被限制,并且在当时的西方,多数国家的法律中明确规定聋人没有继承权。

巨额家产的继承权的继承法成为制定教育贵族聋儿的催化剂。西班牙的修道士庞塞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聋教育家。他所采用的是自己设计的选择性刺激的方法来训练聋童开口说话,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教的聋童能学会流利地说话。庞塞的成就不仅仅在于教聋童学会说话,更重要的是他第一个肯定了聋人具有学习更多知识的能力。

继庞塞之后,聋人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到了十八世纪,西欧的聋人教育在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医学家、语言学家的积极参与下,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并很快在北美得以推广,直至后来影响到全世界。

在历史的进程中,成功的特殊教育不断地证明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合适的教育而创造奇迹。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史上有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那就是在美国对海伦 ·凯勒的教育,这是一个原本野蛮、缺乏自尊、自立的集盲聋哑于一身的孩子。教育最后使她成为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并能用英、法、德等5种语言会话、写作。她的作品《我生活的故事》、《冲出黑暗》等被译成多国文字,不仅激励了许多残疾人和普通人,而且也证明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国近代第一所聋校是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里士·查理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的。从此以后,聋教育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迎来了中国特殊教育的春天。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春意盎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精神面貌的改观,中国特殊教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的进步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使聋人参与社会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地增加,接受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现有聋人2057万,仅河南省就有聋人二百多万。手语是聋人交流感情、学习文化、认识社会、平等参与的特有语言,是聋人与听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聋人要生活、要学习、要发展、要交流、要参与都需要手语翻译。中国聋人留美博士杨军辉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文章“呼吁中国一些大学设立手语翻译专业,培养专门人才”。我国九江聋校校长何盛华(聋人)说:“聋人手语对聋人来说是最好的语言,是聋人交流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的聋教育要以人为本,就不能无视这些特殊的因素。”中州大学现有在校聋生343人,经过三年高等教育的培养,他们掌握了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最大困难却是语言沟通问题。很多用人单位说:我们很需要这些聋人大学生的专业技术,但交流困难我们无法使用。如果有手语翻译配套安置,我们这一问题就会得以解决。

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在我国,由于缺少手语翻译专业人员,极大地限制了聋人群体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创办手语翻译专业,不仅是聋人群体的迫切需要,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急切愿望。在此情况下,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把开创手语翻译专业看成了一种使命和责任,于2003年9月提交了关于开设手语翻译专业的论证材料。经专家反复论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于2004年开始面对全省招生。

二、种下“梧桐树” 招来“金凤凰”

中州大学手语翻译专业的创建,填补了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一项空白。深受广大聋人的拥护,很多聋人奔走相告,并将此消息向各地聋人通报,甚至将这一消息传到美国,引起了在美国留学的中国聋人之高度关注。手语翻译专业的开创还得到了地方残联和国内外特殊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国著名特殊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朴永馨教授,得知中州大学开办手语翻译专业,高兴地说:“是件好事,美国早就有这一专业,要办就要办好。”我国著名聋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张宁生教授多次到我校亲临指导,鼓励我们一定要办好手语翻译专业。美国加劳德特大学教育系主任理查德·莱特尔博士得知中州大学开办手语翻译专业,专程来到学校,激动地告诉在校学习的聋生们,说道:“手语翻译专业在中国的创办,是中国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了手语翻译的帮助,中国聋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组织首席执行长官、美国国家聋人工学院教务长迪卡罗先生和他的助手克莱莫先生给手语翻译专业送来了宝贵的资料,他们说:手语翻译专业在美国高等教育学校已有了3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你们需要什么就告诉我们,我们一定会全力支持。我国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院长鲍国东也真诚地指导我们:“办好专业的同时要加强手语的语言研究,再通过科研来促进专业的发展。”韩国汉城手语研究所所长崔好植先生,身为聋人,是毕业于汉城大学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懂得四国文字语言和26个国家的手语,先后到数十个国家传播手语语言的意义,他说:中国聋人将会在手语翻译的帮助下,接受更加完美的教育,继而创造出更加惊人的奇迹。苏州市聋校副校长方红说道:在高校开创手语翻译专业,会为手语研究向高层次发展搭建平台。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手语翻译专业正在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

三、传播的是手语 推进的是文明:

手语是聋人交手际的工具,它作为一种语言,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手语是聋人群体中广泛使用的交际工具。他有交流信息、沟通思想、表达情感的功能。它形象、简便、快捷,是其他工具难以替代的最适合聋人特点的交流手段,只要有聋人群体的地方,就有手语的自然存在。

聋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长期处于无声世界之中的人,手语是他们重要的交际工具。他们无论在学校接受教育,还是在社会中从事生产劳动;无论是思想上的交流,还是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都离不开手语。虽然少数聋人还可以利用口语和文字来达到目的,但毕竟不如手语用着方便,在聋人与社会的广泛交往中,大多要靠笔谈,这只是由于听人没有掌握手语而作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长期以来,听人群体对聋人手语的认识极其有限,掌握手语翻译技术的人数少之又少,这种现状极大地限制了聋人的发展和聋人生存状况的改变。中州大学自2001年开始招收聋人中的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大家深深认识到:由于缺少专业手语翻译人才,聋人在高等教育学习过程中接受知识、专业选择、社会适应、就业安置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中州大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于2004年开创了手语翻译专业。这一专业的开办,不仅为本专业的听人在高等教育院校中学习聋人手语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专业外更多的听人走近了聋人,听人们在加深对聋人认识的基础上开始了手语学习,聋人手语开始了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下面的一篇关于手语传播的有关报道在告诉着我们。

最近一段时间,校园里常常出现“聋”“听”难辩的情景,特殊教育学院的老师们亲切地拍着正在打着手语“说话”的学生打招呼,突然发现学生开口说话了,这才知道,原来这是打着手语说话的健听人,他们娴熟的手语让老师们“聋”“听”难辩。老师们感慨地说:现在在校园里我们看到满园的学生都象“聋生”,能“打着手语说话”的听人大学生越来越多了。

听觉障碍和语言不通给聋人与听人之间进行交流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也因此给聋人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由于缺乏交流与沟通,两个群体之间时常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作为长期生活在听人中的聋人,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首例聋人“随班就读”的学生关雪松,对此有着极深的感受,因此更懂得交流在两个群体(聋人和听人)间的意义。

为了提高大学校园里聋人交流的无障碍程度,关雪松和手语翻译专业的同学们共同创办了“真情手语”培训班,义务培训听人大学生学习手语。到发稿之日,手语培训班已经举办了18期,接受培训的大学生累计达到三千多人次。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