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3—7岁学前聋童进行早期教育,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要做到四个“第一”和五个“全”:交流第一,视觉第一,手语第一,生活第一;全语言、全身参与、全面发展、全体投入、全面记录以便研究,供大家参考。
1. 交流第一:儿童要能够和人交往,才能接受教育。编写教材,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双向交流活动,多搞对话交流活动。交流方式很多,非语言交流和语言交流一样重要,有时候非语言的情感交流更重要,比如:眼神的关注、给孩子理解和安全感的拥抱等。
2. 视觉第一:儿童需要亲眼看到,才能认识和理解,要多给孩子看实物、图片、现场演示、即时表演,指导孩子观察。老师和孩子要多视线接触。聋童是视觉学习者,教师要多用道具。给孩子讲故事要让孩子看到书中的图片、文字,让孩子复述和表演故事情节。
3.手语第一:手语是聋孩子最能轻而易举接受、最能迅速理解和掌握的语言,最能创造性使用的语言,最能给他们信心独立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这是一条认识世界、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的捷径,要好好利用,用来打好认知和手语语言基础,再学别的就容易了。
4.生活第一:要用活生生的教材,把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用数码相机拍照或录像,然后打印出来,讨论,分别配上中国手语解说和汉语词句。同龄儿童应该知道的生活中知识、技能、纪律和道理,聋童都要及时学到;适应聋童生活需要的本领,例如闪灯、招呼别人的方法、手机短信、突发事件应急办法,也要让他们学会。
5.全语言观:双语教育环境中成长的聋童,要掌握的语言能力主要有6种:看手语、打手语、听(戴助听器加唇读辅助)一部分能听到的汉语语音和自然环境声音,说(加手势或拼音指语辅助)一部分汉语常用词句、阅读连环画和汉语儿童读物、写汉语(写名字、标签、留言条、图画信等)。聋童不仅要掌握同龄儿童应掌握的大量的词汇,合乎各自语种规范的语法,还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语言的明确含义,知道怎么使用中国手语和汉语表达符合自己的意思、让别人明白、符合场合和交际语景等。要会看别人用自然的中国手语讲的故事和道理、也会打中国手语讲发生的事情经过,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字学汉语词句,认识标签和标牌,同时开始学一些常用词句的读法和写法。
6.全身参与:要让孩子动眼,动手,动脚,动脑,多搞活动和游戏,也要搞体育锻炼,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道德、纪律,学习与别人相处,学习组织纪律,确实明白“看”、“可以”、“不行”、“停止”、“轮流”等口令的意义和效力。
7.全面发展观:聋童在学百科知识的过程中学语言,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灌输百科知识。通过游戏活动,促使聋童语言、认知、情绪、行为协调性、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展。
8.全体投入:聋童、教师、家长和其他聋童周围的人要参与到聋童的交往和教育中来。这些人要学手语哪怕是简单的手势,要设法和聋童交流,让聋童更加有信心和尊严地生活。
9.全面记录便于研究:教师和家长要经常纪录聋童成长的点点滴滴,保留孩子的作品和照片(注明日期和简要说明)。教材中有一些交流技能、语言知识技能、社会交往能力的测评表,要定期使用,测评,便于鉴定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以及需要提高的地方。
另外,中国手语和汉语分开教,分开用,交替进行,让孩子看到各自完整的流利表达,用两种不同语言理解同一概念,用2种不同语言表达相同的意思。孩子开始可能有时候混合用,但是老师作为语言的榜样,要总是示范正确的。对孩子的语言方面的错误不批评,而是做示范,往自然流利的和规约的语言方向引导。
当前只有把小学课文词语的手势照片装订成书远远不够。最好把汉语课本与表现同样内容的中国手语录像光碟配套使用,给手语录像课文配上字幕及印汉语翻译课本。学校可以按照汉语和中国手语双语教材的样式,为聋孩子设计儿童读物。
- 上一篇:怎样培养聋童适应社会
- 下一篇:耳 聋 , 为 什 么 还 怕 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