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

特教 点亮盲童心灵的一盏明灯

2012-09-11 14:00来源: 互联网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上个月在津举行的第10届全国儿歌赛组合唱法的比赛中,有一个特殊的演唱组合,赢得了台下评委和观众的热烈掌声,首次参赛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该组别银奖,这四位小选手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他们都是视力障碍的孩子。记者在大赛现场对四个孩子和他们的带队老师张晓萌进行了采访,随即发表了题为《用心唱出最美妙的音符》的报道,引发读者关注。8月12日,四位小选手带着为学校争得的荣誉,在老师的陪伴下回到了石家庄,河北省内媒体及爱心人士对这所学校的关注和关怀不断,孩子们的从艺之路该如何前行也一直牵动着本报记者的心。新学年伊始,又逢教师节来临,本报记者“走基层”赴石家庄进行采访,走进这所特殊教育学校,设身处地地了解盲童教育状况,并给诸位奋战在特教一线的教师捎去天津市民的祝福。

  《一个老师的学校》感人肺腑

  在第10届全国少年儿童卡拉OK电视大赛组合唱法的比赛中,来自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四位盲童歌手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感人肺腑的歌曲《一个老师的学校》。之所以让台下的评委和嘉宾为之动容,一来这首歌曲的内容催人泪下,它描绘了一幅大山深处,一位乡村教师引领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带领孩子找寻光明的故事;二来演唱组合中四个孩子互相扶着肩膀走上台,他们用心歌唱,把一个个音符传递到每个人的心窝里。最终,这个组合的表演获得了大赛银奖,谈及这个荣誉该校盲教部主任郭志利跟记者说:“这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第一次参加全国少儿卡拉OK电视大赛,也是第一次和健全人同场比赛,没想到几个孩子经过培训后能够夺得这样一个奖项,为学校争得了荣誉的同时也为他们增添了自信,更重要的是为我校盲人教育未来的发展增添了信心。”

  郭志利向记者介绍了这所学校的一些概况:“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前身是石家庄市聋哑学校,二十世纪50年代末建校,承担着组织指导河北省内聋校教育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师资培训等任务,也是河北省特殊教育窗口学校。2008年起,我们学校在聋哑学童教育的基础上又开展了盲童教育工作,目前在我校就读盲人班的学生有30多人,主要来自于石家庄市区及周边区县。”他进一步向记者解释说,开展盲人教育对于这所学校来说一直是摸索着前行的,也一直跟包括天津盲校在内的全国各地先进学校取经,目前在校学生可以学习到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品社、定向训练等课程,希望孩子们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训练,能够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起乐观积极的心态,有朝一日走出学校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

  在二年级教室里记者看到,八位同学的年龄参差不齐,有些孩子的脸庞显得特别稚嫩,有些孩子的脸上都长出了青春痘,就是这样一个班级,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品社教育。之所以是这样一种情况,这与孩子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郭主任向记者介绍说:“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出生后是健健康康的,但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孩子就先天带有缺陷,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当父母生下一个视力、听力有障碍的孩子后,肯定会经历几个阶段,先是愤怒生气,甚至是自责;接下来便是四处求医,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救治孩子,希望他们能和健全人一样;如果一切的救治效果不佳,家长需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而后才会把孩子送到学校来进行学习。有些家长能够很快地接受现实,当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后便会积极地送到学校来,有些则不然,孩子都已经10多岁了,才以各种原因送孩子来寄托。”这些孩子入学第一年基本不会进行文化方面的学习,主要是培养行为习惯,比如自已穿衣洗脸,自己能够上厕所,熟知盲道,离开父母也能独立生活等。这些行为习惯对于健全孩子来说,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完全可以掌握,但对于他们来说,一年下来能够熟练掌握实属不易。

  接下来就要进行文化学习了,孩子们要学习的科目不少,其中语文课要教会孩子如何扎盲文,记者也跟随着老师和孩子们进行了学习。在记者看来,盲文是一门训练逆向思维的科目,扎一篇盲文需要三样工具,盲文格尺、盲针和盲文纸,三样物品不仅能够将中文扎出来,连英文也可以通过孩子们的小手扎出来。将盲文纸扣在格尺中,按照拼音的方法,将一个一个字、单词从右往左,扎进六格格子里,每一个拼音都会有不同的方位组合,阅读时需要将这张纸翻过来,从左向右摸着阅读。说起盲文纸,郭主任又引出了一系列的话题:“盲文纸是一种特殊材质,它看上去像牛皮纸,但相比更厚、柔韧性更好,这样是为了保证学生扎完过后,那些点状文字能够长久保留住。一张B5大小的盲文纸市场售价1.5元,而且这样的纸张极其稀缺,在石家庄市是没有办法买到的,通常都是学校通过北京盲文图书出版社或从上海进行采购。目前能够代替盲文纸的最好纸张是厚挂历纸,先前央视通过其节目曾号召广大市民为我校学生捐赠挂历纸,暂时缓解了学生们的用纸紧张,但有些经过覆膜的挂历纸则无法使用,孩子们刚刚扎过的盲文一会儿就浅了。”

  音乐教育讲求方式方法

  上午10点多,学校的第三堂课即将开始,张晓萌老师对记者说:“稍等一下,我得去接孩子了。”接孩子?对!这就是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小学之间的区别。在普通小学里,孩子们都会站好队一起走进音乐教室,而在这里,无论是音乐课还是体育课,只要离开教室就需要任课老师亲自去接送。几分钟后,儿歌赛舞台上出现过的孩子们手扶前方肩膀的场景再次出现。只见张老师一会儿顾及着排头的同学,一会儿又要照顾队尾的学生,而学生们则表现得特别开心,有时还会调皮地玩耍起来。一行人穿过操场来到了音乐教室,记者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步伐,他们会按照盲道的指示行走,当行进在条形砖块之上时会勇敢地迈出下一步,当踩到圆点砖块时便会站住脚步,摸索着、小心翼翼地迈出下一步,这些都是在行为习惯培养课中学到的,未来他们需要走出校门,走到大街的盲道上,有了这样的培训相信每一步都会安全前行。

  走进音乐教室后,老师会一一将孩子安顿在椅子上,当没有老师的指示时,孩子是不会轻易坐下来的,这些也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当每个孩子都坐好后,今天的音乐课开始了。张老师先来从节奏上训练孩子,让孩子们熟悉节奏韵律,张老师说:“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做个游戏,跟着我的节奏打拍子。”啪……啪……“我说高,你说矮;我说大,你说小……”孩子们就这样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起模仿,一同参与,教室里的八个孩子,每个人都会有引领同学击掌接力的机会。

  悦悦(化名)是儿歌赛中四位参赛小选手之一,当记者向她问好的时候,她一下子分辨出来了声音:“您就是我们在天津比赛时采访过我们的记者叔叔。”张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的听觉很敏锐,他们也很聪明。当视力出现问题后,似乎精神全部集中在了听力、头脑当中,因此他们在学习音乐时,接受能力非常快,悦悦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记者在课堂上发现,悦悦是班级里最活跃的学生,每次老师提问或引领大家做游戏时,她都会第一个举起小手示意老师。“其实我们的努力就想培养更多像悦悦一样的孩子,她没有因为视力的障碍影响到心灵,她通过学习建立了自信。”张老师说。相比较有些孩子表现得则不是那么积极,有些在老师的鼓励下,能够敢于站起来,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说话唱歌,有些任凭老师怎么鼓励就是不站起来,甚至还会把头缩进衣服里。

  接下来的音乐课里,老师将教给孩子们演唱《郊游》这首歌曲,张老师先是播放了一遍原音歌曲,歌曲轻盈欢愉的节奏引得学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拍子,一遍原音播放完张老师说到:“这首歌是讲述郊游的故事,大家有没有郊游过啊?今年春天我们还去过长安公园郊游,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啊?”孩子们则一一说出了他们郊游的经历,在记者听来,这些孩子的描述中带有一些常人难以描述的内容:“我爬过假山,假山的石头"摸"起来硬硬的!”另一个同学说:“我还爬过真山呢!”有的孩子说:“暑假我去海边了,我听到海浪翻滚的声音了。”另一个孩子接着说:“大海应该是蓝色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对事物的表达方式,每个孩子都靠手摸耳听来认识这个无影的世界。大家跟着老师的伴奏习唱起这首歌曲。

  为了培养更多的音乐“小天才”,张老师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教,教给他们如何呼吸,如何演唱,她一边摸着孩子的小肚子,一边告诉他们:“吸气!呼气!”通过触觉让孩子知道了唱歌的技巧。悦悦从天津回来便放假回家了,新学期开学后,似乎在演唱方法上有些生疏了,张老师又要重新让她熟知。当她无法做到时,张老师便将孩子的小手拉到了自己的身上,让孩子通过触摸熟悉如何用气。为了指导孩子们,张老师用一朵略带香气的假花放在孩子的鼻子前面,让他们通过闻这个动作来进行呼吸训练,效果还是不错的。一节课的工夫孩子们已经能够知道老师想要的感觉了。

  接下来,孩子们经过短暂的休息后,进入了创作训练的时间。《郊游》是一首我国台湾地区的儿歌,里面描述的是孩子们看到青山绿水时的愉悦心情,这首歌有充分地创作空间值得孩子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加工。老师在教室里不断播放着伴奏,并将学生分成了两组,一组将自由创作出海边旅游的场景,一组完成高山旅游的场景,两队展开竞技,看一看哪个小组自己创作的歌曲既快又好。不一会儿大海队的歌曲就创作好了:“大海蓝蓝、海水咸咸、我们小手拉小手,一同去郊游。”那边高山队也创作好了,两队在竞技中结束了这趟欢快的音乐课。

  不能休息的教师节

  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在特教一线工作的老师是如何度过这个节日的呢?老师们告诉记者:“一切如常,照样白天上班,晚上值班,教师节对于我们意义大于实际,这就是特教行业的特殊属性。”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该校就读的学生有3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在聋人部学习,孩子的年龄跨度从7岁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读到高中毕业,有12个年级;在盲人部学习的学生有30多人。这些孩子通常都是安排在学校住宿,便于学校统一管理。学校除了安排文化课老师外,还会安排生活老师,专门负责这300多个孩子的住宿、饮食问题。郭志利主任告诉记者:“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是随叫随到的。记得有一年冬天,外面下着鹅毛大雪,一个学生深夜突然发生抽搐,他的班主任怀孕已经五个月了,接到消息后立即从家里赶了过来,把孩子送到了医院。我们学校离省四院很近,那边的大夫跟我们老师很熟悉,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残疾有可能影响到其他部位出现问题造成的。再比如我的一个学生,虽然已经八九岁了,但始终有尿床的毛病,所以老师深夜必须惊醒着叫他起床,在这次去天津参加儿歌赛比赛的时候,他跟我住一个房间,由于我知道他有这个毛病,特意在他睡觉的时候给他垫了一块浴巾,没想到第二天就尿得不像样子了,我一看这哪行啊?于是在第二晚给自己手机定了一个闹钟,半夜1点响起,叫他去上厕所,我们在天津生活了一周,我每天都是半夜1点起夜。”

  在特教学校老师眼中,他们管理的这些孩子非常值得疼惜,这点记者在与每一位老师聊天的时候便深有体会。一位老师说:“在我们这所学校里,对于孩子文化课的成绩是退而求其次的,更看重他们生活方式的训练以及良好心态的建设。”的确,盲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身体残疾,家庭、社会歧视而产生心理压力,导致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疾病的表现是普遍存在的,盲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当今特殊教育探讨的热门话题。盲教教师如何把他们塑造得残而不废,身残志坚,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

  记者在和老师们探讨时获知:盲童由于身体残疾、家庭歧视或过分溺爱、社会压力而产生心理压力,导致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疾病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盲童失眠、梦游、抽搐、个性发展不良、定向行走能力不佳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心理背负的包袱也越来越重,总认为盲人没有深造的机会,前途渺茫,自我观念消极;认为盲人受业面窄,主要去向是按摩诊所和福利工厂,担心升不了学,无一技之长,将来不能自立成为家庭包袱。

  为了让孩子们缓解种种压力,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敞开自己的胸怀,接纳每一个盲生,同他们促膝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工作中他们总结出指导盲童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是实现盲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同时老师也会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家庭,与家长联系,了解盲生心理动态,和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制定教育计划。教育要面向社会,盲生最终是要融入社会,回归主流,盲教工作者应创造多种机会使盲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让社会了解盲生,接纳盲生。这些从事盲教工作的教师奉献爱心、不断探索、辛勤耕耘,使盲生形成活泼个性、顽强意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自立于社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免一补”体现社会关爱

  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丁红兵向记者介绍说:目前该市适龄盲童总数在百人左右,目前该校已经接收了30余位,他希望还没有送盲童来学校学习的家长尽快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会一技之长的同时,也可以为家庭分解负担。

  丁校长说:“目前国家财政、社会团队对于残疾学生的关爱愈发显现,孩子们在我校学习的12年里,杂费、课本费、住宿费是全部免收的,而且小学阶段还会得到每年1000元、中学阶段每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孩子在学校期间,需要担负很少的伙食费,除此之外几乎不用花什么钱。而且社会爱心团体对于我校的支持也愈发盛行,过去我们都是想方设法联系爱心企业帮着我们渡难关,随着天津媒体、省内媒体对我们的关注越来越多,今年刚开学已经有企业登门,愿意为孩子们提供免费的校服,还有一些爱心市民主动为盲生捐助挂历纸。这些对于我们这所特殊的学校都是莫大的支持。”

  丁校长认为,这些是国家公益事业发展所带来的结果。有了国家财政的支持,有爱心企业的资助,加上老师的精心呵护,家长的全力配合,孩子的奋发图强,相信这些孩子未来不会成为社会的包袱、累赘,反而能够自食其力,得到社会的尊重。

  在谈及该校与天津高校的联系时,丁校长说:“前不久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院长一行人来到我校参观访问,我和高校的院长也就聋校高中段教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同时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并针对"如何对学生进行考前的有效辅导"等问题对学校教师进行了指导。这就是我们一个很好的开端,相信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能够更多地走进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也相信未来他们能够得到一份适合他们的工作。”

  基层周记

  自从儿歌赛上与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结识后,一直惦记着他们,趁新学期开学加之教师节的到来,记者奔赴石家庄,亲临学校了解师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感触颇深。

  拿起孩子的语文课本,比起普通课本更大、更厚,上面密密麻麻刻得都是盲点,这些对于常人来说是陌生的,但这些文字却是这些盲童了解世界的通关密文。他们同样是从陌生到熟悉这些盲点,而这个过程中老师无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一个点一个点地教给孩子们,再用他们稚嫩的小手握着盲针一格一格地扎在盲文纸上,然后用他们的手指摸索着阅读。这一连气的动作,让人为之惊讶,更让人为之感动。跟着孩子们一起上一节音乐课,歌曲中唱到:我们小手拉小手,一同去郊游。再看孩子们手扶着肩膀走在操场上的场景,又是一份感动油然而生,盲人群体“互相关爱”的理念似乎更加凸显。

  由此我们就想到,作为健全人,我们比起这些盲童多了一双观察世界的眼睛,正是有了这双眼睛,让我们变得强势,无疑他们是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记者先前的采访中就了解到,一些企业主动拿出岗位来,为残障人士敞开,让他们有施展自己智慧的舞台,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还获知,为了给孩子更多的盲文纸,一些市民主动捐赠挂历纸,本该丢弃的废物变成了盲童手中的宝贝。我们还了解到,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够学有所长,那些特教老师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用科学的方法将知识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能够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我们更看到,一些爱心企业主动加入到为残障儿童奉献爱心的行动中来,捐资助学。

  我们由衷地希望,更多保障残障人士的利益的措施越来越健全,更多呵护他们的爱心人士越来越踊跃,也祝愿这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辛勤浇灌他们的园丁节日快乐。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