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玲,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舞蹈教师。22年来,她用爱守护聋哑孩子的无声世界,带着淡定而坚持的笑容。每当孩子们自信满满地在聚光灯下表演,她总是在一旁角落里灵动地打着手势,为演出的成功当配角。

杨小玲工作照。

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杨小玲(前左一)和她的聋哑学生在“鸟巢”内候场。
无声有缘:
看见聋孩子跳舞,她哭了
“为什么选择特教?”听到这个问题,杨小玲想起1990年初夏的那个下午。
毕业前一天,杨小玲来到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操场上,几个聋孩子正在跳傣族舞。“动作不规范,谈不上美感;但是,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一下子打动了我。”杨小玲的眼泪“刷”地一下就下来了。
当时,毕业生包分配,18岁的杨小玲是市幼儿师范学校舞蹈尖子,有很多令人羡慕的选择保送上大学,毕业后留校……但她一概婉言谢绝。
杨小玲毕业只去一个地方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我觉得,命运对这些孩子太不公平了。从看到他们的第一眼开始,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无声有爱:
她又哭了,从“听懂”孩子到“读懂”孩子
刚开始上课,不懂手语的杨小玲遇到第一个难题无法与学生交流。
学校安排她协助舞蹈教师负责舞蹈队的工作。“音乐再悠扬,学生们听不见;节拍再鲜明,学生们也感受不到”。
杨小玲只好一遍遍示范。结果,自己累得汗流浃背,学生们还是不得要领。她开始突击学手语,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记50个手语。
3个月后,她终于能用手语流利地上课了。
但困难远比想象的多,“舞蹈术语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节拍和口令,但孩子们没办法感觉”。
《采蘑菇的小姑娘》原定1个课时,杨小玲用了5节课才勉强教完。孩子们跳起来时动作有快有慢、踢腿有高有低,根本没办法看。挫败感让她想打退堂鼓。
一天深夜,杨小玲路过学生宿舍,发现灯还亮着。从门缝往里看,原来是4个小姑娘正在苦练踢腿动作。4条腿同时抬起,坚持、坚持……抬在半空的腿慢慢地抖起来,小姑娘们仍努力咬牙坚持。
杨小玲扭过头去,她又哭了。这无声的一幕,让她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他们听不见音乐,我就带着他们用心灵感受”。
无声有情:
学生当上老师,她第三次哭了
怎样让聋哑孩子感受节奏?杨小玲苦苦思索。看到舞蹈室里的大鼓,她忽然眼前一亮。
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他们对细微变化反应敏感,终于第一次“听见”节奏。“孩子们眼里放出惊喜的光芒”。
学生们从此喜欢上这鼓声。为合上音乐节拍,他们能把单一动作练几十次、几百次。为帮学生理解音乐风格、感情,杨小玲把音乐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为实现动作整齐,她自创“呼吸传递法”。
班上有个学生小李,节奏感好,理解能力强。杨小玲觉得她是“好苗子”。可排练时,她总是一副懒散的样子。一次课上,她的态度激怒了杨小玲,“不想跳就出去”。没想到,她狠狠地瞪了一眼,冲出排练厅。
杨小玲反思:“是方法有问题?是不够亲和?”一打听,她才知道,小李家在农村,学费是16岁的弟弟打工挣的;小李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最怕别人指指点点。
从此,每天训练后,杨小玲都会摸摸头、拍拍肩,给小李一个微笑和赞许。家里煮了排骨汤,杨小玲会悄悄带一份给她。她开始对老师笑了,排练时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
自信的小李成绩进步,舞蹈也崭露头角。她在全国残疾人文艺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理工大学。如今,她任职于广州一所职业学校,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我要把杨老师给我的爱传递下去”,看到小李从广州寄来的工作照和短信,杨小玲忍不住又一次流下泪水。
- 上一篇:济宁:聋哑孩子也有机会上大学了
- 下一篇:网络助听器直销大战纷争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