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聋人教育 > 聋儿教育 > 正文

情感教育与听力障碍儿童的发展

2012-10-04 10:02来源: 长春市聋哑职业技术学校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情感教育与听力障碍儿童的发展

长春市聋哑职业技术学校     姜晓秋
               
长期以来,在听力障碍儿童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分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的倾向。这种失衡现象违背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课堂教学从认知角度单线突进,使学生潜力的发掘受到局限,而学生厌学情绪的滋长、学习效率的下降、个性片面发展、问题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增多等与此不无关联。对上述问题的深刻反思,促使我们不能不把教学改革的视线进一步拓宽,将情感因素作为教学中一种重要的非智能因素加以关注。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的个性与健康的人格,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听力障碍儿童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初级阶段、启蒙阶段。由于交际障碍及其引起的教育和抚养问题,中国的听力障碍儿童的情感的丰富性、深刻性及稳定性方面,尤其在高级情感的发展水平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作为听力障碍儿童的教师,在教学上,除了要讲究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艺术性,以及严格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外,更应该具有情感性。听力障碍儿童也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他们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交融的过程,情感教育对于听力障碍儿童发展的作用并不亚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一、对听力障碍儿童的生存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在生存和延续种族的过程中,应用了许多适应生存的方式和手段,其中有效地调控情绪是最为重要的。婴儿在一岁左右就已经获得了人类应该具有的基本情绪,即惧怕、厌恶、痛苦、惊奇、愤怒、悲伤、愉快、兴奋等。这些情绪都是神经系统和脑结构部位的先天反应,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情绪以它不同的方式,使人提高行为的转换能力,以适应生存的需要。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在整个人生过程中都要依靠情绪的适应机制,这包括正确辨识他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情绪与感受,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以适应社会需要;借助情感的表达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人的生长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听力障碍儿童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比正常儿童更容易造成严重的情感问题,诸如性格孤僻、情感淡漠、任性、对人冷漠、易暴怒等,追溯原因都是由于在早期的情感上的不适,缺乏有效的爱的抚养和教育而造成的。因此,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积极的情感,营造快乐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对听力障碍儿童的生存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二、促进听力障碍儿童认知的发展
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行为方式。情绪影响人们对信息的选择,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干预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总的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工作效率。听力障碍儿童由于教育教养问题的长期负面影响,其成功的期望低于失败的期望,在心理上常出现自卑、痛苦、失望、害怕、焦虑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又导致听力障碍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迟滞。因此在听力障碍儿童教育中,家长、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为听力障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这个环境中感受到深深的爱,做自己喜欢作的事。增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愉悦、自信等积极情绪就会增加,而积极情绪的增加则有助于改善和推动认知发展的进程。

三、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听力障碍儿童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意义。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愉快喜悦中的人的面部表情对他人是一个良好的社会性刺激物,有助于他人与之建立友情,增强人际间的交往,谅解和相互间的信任。经常处于喜悦和愉快状态的儿童也最善于和他人友好相处,具备积极情绪的儿童往往善于探索、进取、富有同情心。这些积极情绪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以至发展良好的个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给孩子一个欢乐而优越的心理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在听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中良好的情感教育有助于他们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听力障碍儿童群体中,有很多儿童出现不愿意与正常人交往、胆怯而自卑心理倾向,家长和一些教师又有怕别人歧视他们,而采取封闭的教育方式,使他们缺少与正常儿童和成人交往的机会,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听力障碍儿童人际关系的建立。
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听力障碍儿童的成长发展又起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促进认知的发展。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学习情绪高昂,对知识的理解感受性好、记忆深刻、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听力障碍儿童大都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教师具有依赖心理。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态度的端正。听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好这一先天优势,努力做好学生教育引导工作,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认真学习的态度。第三,有助于同学间友好关系和良好班集体的建立。

四、促进听力障碍儿童潜能的开发
人的潜能的开发,依赖于良好的早期教育,在早期教育中人们特别重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也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要全面得到发展。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左右半球在机能方面有着明确的分工,其中左半球同抽象思维、逻辑形式有关;右半球同知觉空间相联系,包括人的直觉、联想、情感、意志等因素。大脑两半球分工明确但有着密切的合作。只有在两半球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时,大脑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如果一个人的大脑神经中心长期停留在某一半球上,那么另一半球的功能就会逐渐减退,大脑的整体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近代脑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情感能激起右脑的兴奋,认知能激起左脑的兴奋。因此好的情感教育可以协调好左右脑半球的工作,实现人的潜能的良好开发。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成功的事例说明,只有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儿童的情感需要,使儿童在快乐中成长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才可以使他们真正获得成功的希望,才可以在将来真正的融入主流社会。

五、完善听力障碍学生的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在个体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衡量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舆论和教育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通过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同时也受个体心理水平发展的影响。听力障碍儿童在品德形成和发展方面与正常儿童有着相同的规律,但“听”的问题又使得其在品德形成发展方面产生一些带有特殊性的问题。如由于缺少听觉表象和听觉经验,所获得的感性道德知识往往不如正常儿童那么丰富、完善,道德认识长期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发展比较缓慢;道德动机容易被激发、道德意志不稳定以及有较大的依赖性;道德行为具有直观性、模仿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
听力障碍儿童的品德形成和完善需要两方面的协调作用。一方面是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与交往实践活动,它是品德发展的基础。因为社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只有在活动与交往中,个体才能逐步认识、理解和接受。作为精神形态的道德情感也只有在交往与活动中,个体才能感受并产生体验,进而产生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品德的形成又依赖于情感的作用,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重要条件。在听力障碍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仍像以往那样过分重视道德观念的传授,不注重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情感性,忽视道德情感的体验,就会造成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脱节,从而严重影响到听力障碍儿童健康品德的形成和完善。

六、提高听力障碍儿童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情感性的教育。美育的情感性是以美的事物激发人的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进而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熏陶。人的意识一般分为智、情、意。情是由冲动的本能发展起来的,而后又受理智的调节,并能转化为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情感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它在审美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美与情有着不解之缘,只有当人们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爱,对真理的追求,才有可能有美的创造。在听力障碍儿童的情感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行为模式、实践行为方法和体验行为结果的教育思路,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使听力障碍儿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对生活有美好的追求,进而形成高尚的情操。

七、有利于听力障碍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听力障碍儿童成功回归主流社会是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多种因素致使他们的社会化发展严重滞后,使他们不能很好的被主流社会所接纳,他们也对接触主流社会有着心灵上的畏惧心理。与主流社会的隔离造成了听力障碍儿童群体特有的情感问题,他们不仅具有正常儿童在现今社会所具有的情感问题,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情感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和成长。表现为:首先,社会观念形成困难。听力障碍儿童对社会共同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难以形成社会观念。例如,听力障碍儿童偷窃行为的普遍性、性行为的随意性等。其次,社会能力的养成困难。现代社会对于人的能力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要求在未有先例的情况下,能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勇担风险、大胆开拓。这既是对正常儿童教育的要求,也是对听力障碍者的教育要求。但是他们中许多人遇事反应迟钝、判断失误、缺乏进取精神和风险意识。其三,社会化情感难以形成。存在着严重的生活无目的性、失落、空虚等社会病。
有效的情感教育,对解决听力障碍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集体活动和交往中,强化教师的示范性作用,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通过班级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以及态度等班级文化建设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通过情景教育和实践教育,给听力障碍儿童创设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场所,使他们在这里得到锻炼的机会,有助于推进学生社会观念形成,促使他们社会能力的养成。
在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了一份重要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份报告中提出了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知识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与组织,这即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即学会与他人一起共同生活,具有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教育的“四大支柱”也为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南,在完成这样的教育目标时,情感教育是重要的手段,所以抓好听力障碍儿童的情感教育与听力障碍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