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聋人教育 > 聋儿教育 > 正文

聋校语文教学应注重“三个转变”

2012-10-08 14:14来源: 无锡市锡山特殊教育学校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改的理念和灵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新形式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更为强烈地影响着聋校的教学。我认为,为了促进聋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三个转变”:

一、变“居高临下”为“平等融洽”

聋生入学前以目代耳去认识周围事物,以手代口地模拟见到的各种形象,以手势作为交际工具,与人们通情达意,因为不能完整地认识各种形象,所以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基于这点,在聋校教学中,教师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严重地存在着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和灌输的情况,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现代教育思想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耳聋学生主要凭视觉来感受周围世界。一个轻蔑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都有可能伤害到他们敏感又脆弱的心灵。因而,在教学中,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微笑、鼓励、赞赏,让他们从这些显而易见的动作中体会到教师对他的信任、关注和赏识,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如答对了问题多伸出你的大拇指,如批改学生的作业时,除了打等第外,另加“★”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努力把字写好的信念等。

(二)“你的心情现在还好吗?”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课堂应该成为“生活的课堂”,教师应该把课堂构建成学生生成发展的良好空间。聋哑学生也有着喜怒哀乐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因而,教师只有在重视学生认知活动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变化,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达到“师生情感交融”,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课堂上就常说“同学们,今天你的心情好吗?”“需要我帮你们什么?”“这节课你们过得快乐吗?”“你的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快乐!”等富有情感的话,让学生感受到我是他们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伙伴、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由原先的“惊奇地对视、沉默”到如今的微笑和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在日记中由衷地写出对我所上的语文课的喜爱之情。

二、变“单向信息交流”为“综合信息交流”

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而产生了“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信息交流和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这四种方式。按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后两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以第四种为最佳。

长期以来,聋校语文教学很注重根据聋生听觉缺陷而采用“演示法、参观法、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比较直观的方法,这主要是前两种信息交流方式。我在教学中,除合理运用上述方法外,还尝试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一)开放时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学习语文的能力。因而,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高年级聋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教《赵州桥》时,我首先让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你已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有的说知道是写一座桥的,有的说想知道赵州桥在哪儿?有的说想知道赵州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我让学生带着疑团读课文,要求在读中感知、自悟自得。自学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环节的完成需给学生足够的自学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交流信息,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要儿童解放出来,小孩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建立多向通道,增加信息来源,教学效果远比讲解提问方式要好。因此,我把学生编成小组,把个人学习、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友好竞争的精神。

如在教学《我和企鹅》第二段时,我让每组从文中找出企鹅岛上有几种企鹅,是什么样的?然后把这些语句读一读,再选择本组成员都喜欢的一种来画一画,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来评一评,议一议,读一读。这样,课堂讨论好比“新闻发布会”,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多向传递,信息渠道畅通,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享受到了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和乐趣。

三、变“重结果”为“重过程”

重结果指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的结果,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由于聋生认知水平差,有些知识的理解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而教师回避或缩短教学过程,而直接呈现答案的例子很多,却不知道这违背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认识过程,其结果只能使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听过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容易记得,亲手做过的才真正理解”。因此,要尽可能地发挥聋生各种器官的补偿功能,让他们多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参与到揭示知识内在奥秘的过程中。

如《画杨桃》一文,对“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不一样……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句话的理解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肯定无法彻底懂,这时可以买几个杨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赏,说一说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然后再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最后再来读课文理解,效果会事半功倍。又如《瓜籽怎么放》一文,文中没有揭示瓜籽到底应该怎么放,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但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如果在教本文时,有意识地把学生分成两组,按照文中所说的两种方法去放一放瓜籽,去观察它发芽的的过程,那么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会对这种经历念念不忘。

参考文献:

季佩玉《聋哑学校语文教材教法》,中国盲文出版社1986年版。

丁伯荣《走进新课程——来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的报告》,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本文发表于《南京特师学报》2002年第4期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