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山东济南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聋人在线和聋人听力辅助网站
聋人网-聋人听力辅助网
    聋人网-专业的助听器知识、耳聋耳鸣、人工耳蜗和听力康复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聋人教育 > 聋儿教育 > 正文

聋校班主任工作案例及解析

2012-09-17 14:28来源: 互联网 编辑:济南聋人网   点击: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工作上传下达的桥梁,它的地位在任何学校都是非常重要的。做好聋校班主任工作,必须以爱为基石。大爱无声,但在实际工作中,爱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真爱,有假爱,有伪爱,不一而足。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几个典型案例出发,解析案例所蕴含的真爱,并从慈母、严父、知心朋友、甩手掌柜、引路人五个角度对聋校班主任角色进行定位。

[关键词]聋校  班主任  案例  解析  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曾断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普通教育是如此,特殊教育更是如此。他还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一般教师是如此,班主任更是如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一颗热爱残疾学生的赤子之心,是无法胜任特校的班主任的。

案例一:我们学校有一个葛××的学生,有一天向班主任张老师请假,说是回家过20岁生日。谁知上午兴匆匆地回家,下午就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学校。一问才知道,他的父母出去打零工去了,都不在家,他只好在邻居家吃了顿便饭就回来了。得知这个情况后,张老师安慰了他,并悄悄进行生日总动员。晚上,当沮丧的他看到丰盛的晚餐、装扮一新的教室、大大的蛋糕、各种各样的生日礼物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从那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学校里的事情,不分巨细,他主动去做;一有空闲,就到张老师跟前,给她倒茶拿本子 ;下雨了,张老师没有雨伞,他去和同学借……直到毕业后,他还经常到学校去看望张老师。在他的心中,学校就是他的 另一个家,张老师就是他的另一个“妈妈”。

解析:特殊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住校生。这些学生远离父母、亲人,没有了父母的呵护,没有了亲人的宠溺,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开始会不适应、彷徨、失落,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孤独感、不合群等负面影响。这时,班主任就应当充当起慈母的角色,从学习、生活上给予他们全方位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亲情”,让他们从依赖老师到相信老师,到亲近老师,到听从老师的教导,逐渐适应并喜爱学校生活。母爱是伟大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母亲的眼里,她的孩子是最好的,即使她的孩子是残疾孩子。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慈母这个角色上,爱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嫌坏爱好。即使谁学习不好,即使谁经常调皮捣蛋,即使谁犯了大错……班主任都要把他们都当做自己的宝贝,细心地分析原因,耐心地辅导、疏导、教育,并坚信他们一定能做到最好。

案例二:2007年,扬州市举办了首届聋校羽毛球团体比赛。王老师负责训练,巧的是经过淘汰选拔,男子团体的四名队员都是他班的学生,而他正是他们的班主任。四个学生中,有一个学生叫蔚××,作风比较散漫,做什么事情都懒洋洋的,提不起精神。多次找他谈话,都没有效果。后来,王老师改变了策略,利用学生的荣誉感,制定了一个土政策:谁当天训练不积极,就把他列为替补队员。替补的次数进行累计,谁替补的次数最多,就不得参加比赛。同时替补队员要延长半个小时的训练时间。制度实施后,蔚××第一个当了替补队员,看到同学们训练结束后兴高采烈的离去,想到他们正舒服地洗澡,想到他们嘲弄的眼神,想到可能不能参加比赛……蔚××开始后悔了,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了转变,开始认真对待训练,训练刻苦起来了。在训练之余,还认真观看羽毛球比赛录象,研究技术,钻研战术。在他的带动下,训练呈现出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喜人局面。在市里的比赛中,我校获得了男团、女团双冠军的好成绩。

解析: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说:“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教育不仅仅需要爱,还需要惩罚,这已经成了教育常识。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规章制度,要做到纪律严明,不能感情用事,要公正公平。对待犯错的学生,要严肃批评,该惩罚的就惩罚,不能姑息。当然,惩罚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有艺术,要有智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时,班主任就是“严父”,一个对孩子严格要求的长辈,不因为爱孩子而迁就孩子,姑息孩子的错误。有些班主任同情心、怜悯心“泛滥”, 胸怀“宽大”,认为学生是聋哑人,已经够可怜的了,为了一点小事对他们进行惩罚,于心不忍。这其实就是一种假爱,是对学生的成长不负责任的表现。

案例三:陈老师是新上任的班主任,可他不像个老师,整天和学生在一起,走到哪里总有一个或几个小“尾巴”。陈老师虽然不像个老师,可他带的班级却是个优秀的班级,在学校各项检查、评比、比赛中,经常拿第一。他有个习惯,每天都要和学生聊天,或席地而坐,或边吃边聊,或单独聊,或几个一起聊,和他们随心所欲的谈天气、谈同学、谈老师、谈家庭、谈学习、谈生活……在聊天中,他了解了学生的喜怒哀乐,接触到了学生的成长烦恼、心理的苦恼,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行为纠正、心理疏导。如果遇到难以启齿的问题,就和学生上网聊,避免了学生的尴尬。陈老师认为班主任在课堂上是老师,课余是朋友,遇事是老师,遇人是朋友。

解析: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因人施教,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先决条件。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生长的家庭不同,受的教育和影响不同,加上他们的致聋时间、原因和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个性特点都不尽相同。了解和研究学生的途径很多,有观察、谈话、家访、成长袋、行为分析等,但是,这些了解仅仅是表面的、浅层的,学生的复杂的思想、隐晦的心理还是无从掌握。要想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班主任就不能以慈母、严父这样长辈的形象出现,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建立情谊,经常沟通,平等对话,保护学生的隐私,让学生在心里接受和信任你这个朋友,他们才会打开自己的心扉,让你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他们成长的烦恼、对未来的憧憬和担忧、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这才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这才是一个个真实的心灵!只要有学生向你递悄悄话了,就说明你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了。

案例四:吴老师做班主任,真潇洒。别的班主任忙得团团转,他却悠闲自得地泡杯茶,看看书。吴老师有个特点,喜欢给他的学生戴官帽,这个“长”那个“员”的一大堆,把学生激动得撒了欢地干。那个热火朝天的场面,让别的班主任眼馋。他在班上设立了三级管理体系:班长→各委员→监督站。班长总管全班,各委员负责自己的那块,监督站是按需设立,比如仪表监督站,专门对学生的衣着、发型进行监督。学校的常规检查,不太需要他去问,发现常规检查的分数下降了,就开班委会,研究原因,商讨对策,由这个“长”那个“员”去执行。至于学校的重要活动、比赛,只要交代给班长,定期检查指导就可以了。

解析:班主任的工作事务繁杂、琐碎,大到活动、比赛,中到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小到学生的吃喝拉撒,不一而足。如何管理好班级?我认为要寓管于不管之中,也就是说,既要管理,又要放手,形象地说,班主任是甩手掌柜。学生能做的事情,一律让学生自己动手,切勿越厨代庖,不要以爱学生为理由,剥夺学生的义务,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能力。班主任要做甩手掌柜,就必须充分相信学生。我们聋生,身体虽然残疾,可能力不残疾,能力是怎么来的,是从实际锻炼中得来的,只要放手让学生锻炼,没有能力也有能力了。班主任要做甩手掌柜,就得培养一支得力的“伙计”——班干部。班主任要树立班干的威信,增强班干的凝聚力,帮助班干树立目标,制定计划,指导班干开展工作,教给班干工作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为班主任分忧。

案例五:苏××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多年的老班长,学习优秀,遵章守纪,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毕业后,被推荐到一家私人工厂里上班,没过一年,失踪了。家里人多方寻找,杳无信息。几年后,苏××回来了。一问才知道,他因嫌工作不好,待遇又低,伙同其它聋人到苏南打工。不料,外面的世界更残酷,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抢劫路人,被当场抓获,判了四年有期徒刑。

解析:只要你关注聋哑人犯罪问题,你就会发现,聋哑人犯罪现象是多么的严重! 不少学生在学校是好学生,可一走上社会就变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与班主任没有充当学生的引路人有关系。人生的道路千百条,一个学生到底要走哪条路,或者说,哪条路最适合这个学生走,应该是班主任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特殊教育学校通常是封闭式的教育,加上信息闭塞,残疾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很肤浅。班主任有责任帮助学生打开通向社会的大门,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懂得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帮助他们建立起法律的观念,避免学生走上社会由于无知而走上邪路。第三,班主任——特别是高年级的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工作观、金钱观,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教育他们脚踏实地,不做那好高之骛。

    结束语

班主任不管是做慈母、严父,还是做知心朋友、甩手掌柜,还是做引路人,都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爱”。世界有爱,有障无碍。大爱无声,爱是打开无声世界的金钥匙;爱是班主任走向成功的基石,正如乌鸦喝水,投入多少,收获多少。

 

 

 

[参考文献]

1.王效贤,王明泽.聋校教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2.柏海山.爱在左,惩罚在右,智慧在中间.江苏教育.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喜欢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
聋人网最新文章